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阿P经商记     
阿 P——阿 Q 的第八代嫡传子孙,因祖上积阴德不够,生活日渐贫困。一日,阿 P 上街溜达,见各个餐馆座无虚席,红红火火,茅塞顿开。回家后,立即张罗着用自家前厅开了间“阿 Q 饭店”。阿 P 不是阿 Q。阿 P 深通经商之道,深知名  相似文献   

2.
脑脑大开发     
《好同学》2004,(6)
小P与阿Q 有人把两大袋污染性极大的垃圾扔到了河里。据小P说,这是阿Q干的,小P说:“刚才我乘小艇全力以赴划向小桥。我亲眼看见阿Q背着两个大袋,抛到河里。”小P和阿Q一向不睦,阿Q说这是小P在诬陷他。究竟是不是阿Q干了这件不道德的事呢?二人找到足智多谋的神童马良.请他判断是非。马良听后,指着小P说:“你为什么要害阿Q呢?”小P一听,满脸通红。马良怎么判断是小P撒谎呢?  相似文献   

3.
万安县城话中“阿”字疑问句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问句形式,包括“阿P”、“阿是P”、“阿能P”三种类型.“阿P”问句一般用于未然时体,提问者持中立态度,“阿”字用于提示疑问焦点.“阿是P”问句用于未然或已然时体,提问者有主观预设.“阿能P”问句用于已然时体.“阿”字疑问句和县境内客家话的“格”字疑问句用法一致,表明县城赣方言受到客家话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阿P:“我问你,小明从十二楼掉下来了,可是他却毫发无伤,为什么呢?”小G:“嗯……”阿P:“因为小明是一只小鸟,哈哈!”小G:“那我问你,小鸟从八楼落下来,却一命呜呼,为什么?”阿P:“嗯……唔……我、我不晓得……”小G得意地笑:“因为小鸟是一个人的名字啊!嘿嘿……”阿P不服气,  相似文献   

5.
蚁王的难题     
蚂蚁阿P外出觅食,在“食品一条街”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大块儿面包。就算阿P用上吃奶的力气,也搬不动这个“庞然大物”。  相似文献   

6.
测心术     
星期日,阿歪在街上溜达,突然看见路边搭着一个一人高的小帐篷,帐篷前竖着一块大大的木板,上面写着:"50元教会你测心术!想学的请进来!"学会了测心术,不就可以探听到心仪的阿美是不是喜欢自己,还可以探听到死党木头把篮球藏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7.
数学迷阿P仪表堂堂,谈吐幽默,很是招人喜爱.他喜欢研究数学,对数据的代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某日,他到一家公司应聘"代言人"一职.公司的王经理精明能干,待人热情.他看到阿P的简历很出色,人  相似文献   

8.
阿P歪传     
★科幻沙龙★ 阿P,A省人氏,狼族。 阿P自诩为:“贝利·泰森”。原因是他认为自己的思维快得像贝利冲刺抢球,而体格胜过拳王泰森。  相似文献   

9.
整蛊A计划     
“哈哈哈……”你看,那位笑得如此“文雅”的人正是我班的“抽风宝贝”——阿P。你看他的头发,说得雅一点像贝克汉姆的头发,说得俗一点就是“鸡窝”。阿P的特长是“害”人,他“害”起人来一套一套的,班里大多数人都遭受过他的“毒手”。  相似文献   

10.
很多中学生在拿起笔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很有兴致地刚写几笔,便文思枯竭,似乎把想写的话全写完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作文“无话可说”。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是由于题材单薄和观察不细致,是由于没有掌握回忆联想的写作诀窍。回忆,就是把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特别要注意捕捉细节;联想,就是把事件放在更复杂的背景中去描绘,写出与主体事件相同的或相反的,相似的或相近的,互为因果的另一件事。我们先来看一段文章,这是笔者的学生的一篇习作,题为《阿P的门牙》,写的是阿P因门牙大而引发的悲剧。修改前是这样写的:阿P漫无目的在…  相似文献   

11.
一 阿不失忆了,阿不来自哪里?阿不是谁? 阿不是怎么来到这个地方的?阿不自己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阿不只感觉到自己的鼻翼里有残余的薄荷清香味。种子?对,应该是一种很奇怪的种子,阿不想起来只有找到一百枚种子,他的记忆才能在空白上绽开来,可阿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阿瓜趣事     
好歹吱一声啊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阿瓜,阿瓜站起来却一声不吭。老师:阿瓜?老师:阿瓜?老师:阿瓜,你怎么回事啊?你到底知不知道答案啊?好歹吱一声啊!阿瓜:吱~  相似文献   

13.
在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研究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阿Q性格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胜利。这一观点无法解释阿Q性格中主动活跃、真干实做的一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阿Q性格自相矛盾,因而阿Q无统一个性,《阿Q正传》在小说技巧上犯了明显和严重的错误。实际上,阿Q性格是有统一的本质特征的,即身为国民而又缺乏民魂。这一本质特征既体现为他对异己的以官魂和匪魂为代表的封建伦理文化的盲目服膺,也体现为其生活方式的本能性。精神胜利只是阿Q适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的核心性格特征。《阿Q正传》也没有犯人物无统一个性的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4.
阿瓜     
《初中生学习》2010,(1):48-49
好歹吱一声啊 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阿瓜,阿瓜站起来却一声不吭。 老师:“阿瓜?” 老师:“阿瓜?” 老师:“阿瓜,你怎么回事啊?你到底知不知道答案啊?好歹吱一声啊!”  相似文献   

15.
教会法是中世纪西欧罗马法和英国普通法之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法律体系。教会法的产生是基督教发展的结果,到中世纪中期教会法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教会法是通行全西欧教会的法律。其中,教权与世俗政权的关系左右着教会法的发展方向。与此相适应,教会法大致经历了形成、鼎盛、衰弱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不知不觉中,一股“阿”风刮进我们班。阿吃、阿吹、阿晓,阿大、阿二、阿三……一个个同学被改名换姓,成为“阿”字一族。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肉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问世以来,在研究它的一系列课题中,研究者对阿Q是怎样—个人物、阿Q典型性格的问题及其作品的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主张,各家之说,不无一定的道理,本刊将其讨论的情况概括地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一、关于阿Q的典型形象问题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呢?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20.
一.论题研究背景 《阿QiX传》承继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以“传”的叙事形式,运用喜剧手法叙述阿Q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既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又蕴含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阿Q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对阿Q性格特征的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阿Q形象的丰富文化内涵,对学者来说,似乎仍是一个未解之迷。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产生阿Q性格的文化基因及其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