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科技期刊与学术会议互动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更好地建设期刊的会议品牌,也是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打造会议品牌需要有良好的学科环境和会议策划和管理运营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所开展的专题技术研讨班的实践为例,围绕"策划可持续的项目"、"规范可操作的流程"、"打造期刊会议品牌"三个方面,讨论了科技期刊会议品牌建设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品牌影响力与品牌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方法,从期刊品牌影响的不同维度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期刊品牌影响力和品牌状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品牌处于"正常期刊品牌状态",并呈现出期刊品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期刊品牌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研究采用调查统计方法,设计不同维度指标,对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相关要素,如编审人才队伍、编辑出版机构、编辑质量、期刊品牌形象与营销、期刊品牌维护等不同维度要素在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了量化调查分析,并对期刊品建设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炼钢>杂志近几年狠抓编委、编辑和作者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办刊方针;加强业务管理,树立期刊风格;增强市场化观念,提高办刊效益;设法改善办刊条件,努力提高期刊整体质量的实践经验.近年来,<炼钢>通过积极拓宽办刊思路,狠抓期刊质量,树立期刊品牌,扩大期刊影响,注重办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持续发展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期刊文化是期刊的精神和灵魂,是期刊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科技期刊品牌规划,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前提,敢于担当,倡导科学精神,加强学风道德建设,弘扬科学人文精神,以追求创新为中心,以学术民主为基础,积极构建期刊品牌文化,不断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为人类文明传承薪火。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期刊生存堪优的现状。本文从加强综合性医学期刊的品牌建设角度,认为只有提升科研能力争创行业领先,以双重效益的并重保证和谐发展,以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定位追求鲜明特色,以工作流程的再造确保质量上乘,方能创精品期刊,促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我国期刊现状基础上,提出集团化、产业化是我国期刊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期刊集团化发展中的品牌建设、市场经营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期刊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刊物品牌的建设,定位需要换位思考,应不同发展阶段适时变化期刊的定位目标,只有做到有效的定位,期刊才能不断进步。本文结合《干旱区科学》期刊定位的经验,探讨了期刊定位在期刊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总结全媒体时代提升科技期刊品牌影响力策略。【方法】 以优秀的科技期刊为例,结合理论探索,分析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果】全媒体时代,期刊可通过内容提升、借助大众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组织专业特点鲜明的特色文化活动等措施,提升品牌影响力。【结论】中国科技期刊应根据自身条件,学习精品科技期刊的品牌意识及建设方法,培养期刊的品牌价值,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期刊的学术质量建设——以《中国科学:化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建设中,学术质量建设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和根本。本文首先从提供优质服务、邀请优秀稿源、获得高影响因子等方面简要分析了期刊学术质量建设的思路。结合《中国科学:化学》近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围绕学术质量建设的思路,从期刊编辑部建设、国际化建设、品牌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期刊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品牌建设的相关要素,如编辑人才队伍、数字化出版现状、品牌形象建设及经营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其数字化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在期刊数字化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及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期刊品牌构建的借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春香 《学会》2007,(9):61-64
期刊品牌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打造期刊品牌,构建期刊品牌的价值体系,使期刊不断焕发勃勃生机,是每一个出版人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本文试图从借势的角度,研究期刊品牌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科普期刊策划与营销的新路径,为提高科普期刊的传播影响力助力。【方法】首先阐明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的运营模式为借鉴对象,提炼其在传播学通性方面的创新理念,并结合科普期刊特点,加以对比分析,形成适合科普期刊发展的策划与营销思路。【结果】在找准科普期刊市场定位点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形成期刊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科普期刊的盈利空间,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注重期刊品牌建设,以品牌为中心延伸服务范围,扩大期刊影响力。【结论】吸收各类文化产品在策划和运营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为科普期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讨论科普期刊转型发展的方向。【方法】 以优秀的科普期刊为例,结合理论分析,探究科普期刊内容产品化和全品牌运营的措施与成效。【结果】 科普期刊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打造新媒体平台,将纸刊和新媒体内容产品化,抓住知识付费机遇,扩展增值服务,提升科普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科普期刊要立足自身内容建设,通过内容产品化和全品牌运营寻求转型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5.
面对国外期刊的渗透和国内同行期刊的竞争,科技期刊将逐渐走向高质量、高影响力、高被引率的品牌建设之路。本文分析了品牌科技期刊编辑实践(审稿、组稿、策划)及编辑素质要求(政策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提出21世纪的品牌科技期刊应进一步拓展质量意识、市场意识、专家意识、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并存在一定的误区,仅有少数期刊初步实现优先数字出版。建议充分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和自建网站"优先出版"功能实现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2种方式各有优势,前者拥有多元化的出版通道和众多国内外机构等传播及资源优势,而后者作为期刊自身独立的品牌和平台,更适合知名度高、学科影响较大或非常专业的期刊。2种方式可以根据期刊自身发展、人力资源情况自行选择。分析表明:通过这2种方式实现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可以解决出版时滞问题,显著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所发期刊的学术品牌,促进期刊数字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群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刊群建设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有力途径。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期刊群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期刊的经营权、人事权、财务权、期刊的差异化竞争、品牌建设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中国,建设有实际意义的科技期刊群,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期刊的人事权和财务权。要想打造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群,单靠期刊界和学术界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国家应给予更多实质性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平台打造期刊品牌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从微信社群促进编委交流、公众号传播编委观点以及学术活动推动行业发展这3个角度介绍微信平台在期刊品牌建构和影响力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 《药学进展》通过微信社群和公众号的运营,强化编委与期刊之间的关联,打造精品内容,服务行业需求,从而显著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结论】 强化编委队伍建设和提高内容传播效率是学术期刊构建品牌和提升影响力的有效举措,学术期刊应增强服务和策划意识,并利用微信平台在互动性和传播效率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编委参与办刊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科学院和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学出版社”)一直按照“精品化、集群化、国际化”的思路推进科技期刊发展与建设。2019年,科学出版社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子项目”,成为全国5家集群化试点项目单位之一。在集群化试点子项目的支持下,科学出版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在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平台建设、品牌建设、集群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打造中国学术品牌期刊集群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向业界分享其成功经验,《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对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延红博士进行了专访,就科学出版社在运行机制、期刊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集群化建设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会》2014,(7):F0002-F0002
<正>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学术团体,高度重视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第一年度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取得了品牌、制度、机制、服务、方法等系列创新成果。一、中医药学术引领、传承、促进能力明显增强,举办了"首届岐黄论坛"等3个品牌学术会议,建立了"期刊平台管理系统",编写了《期刊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