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节中,配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局部)》(见图1)。该插图描绘的场面是一侍女在为另一女子梳妆打扮。画面左侧有"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字样[1](p.58)。这幅图使用了很多年。  相似文献   

2.
初学白描,最好的方法当属临摹。通过前人的学习经验可以得之:从临摹入手,是打好坚实基础的必经之路。中国传统白描绘画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可以作为临摹的范本。如晋代顾恺之所作《烈女图》、《女史箴图》,唐代吴道子所作《送子天王图》,宋代李公麟所作《五马图》,北宋人所作《八十七神仙卷》,元代《永乐宫》壁画等,都是我们学习白描画的最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3.
《女史箴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但流传至今的这幅名画,却是宋人的摹本,原作早已散失。更令人不能忘记的是,这件古代卷轴人物画的稀世珍品,竟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英帝国主义军队中的基勇松大尉从清宫中劫走,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的美学观点,他虽是针对绘画而言,实际上生动恰切地揭示了审美创中的普遍规律。 顾恺之(约公元346~约公元407),字长康,乳名虎头,晋陵无锡人。他工画人物、肖像,兼善山水、禽兽,在造型艺术美的实际创造方面有突出的贡献,著名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就出自他的妙笔。正是因为他有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实践经验,所以他在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树方面显示了超卓的水平,传世的论画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三篇。这些论著含英咀华、包前孕后,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增添了异彩,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丹青大师和理论家。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2003年高中《中国古代史》第64页有一幅《女史箴图》局部图(如右),上面的文字为:“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让人难以理解。翻阅资料,发现这是由于对图片截取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管云山 《考试周刊》2010,(12):42-42
一、缘起 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云林森渺”(宗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中的情况来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拙笨,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风景画。  相似文献   

7.
一、题跋的沿革及其称谓早在汉代的彩绘壁画和漆器画中就有不具名款的题铭题赞;晋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已有名款;唐人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图》、南唐赵幹的《江行初雪图》也都有名款剿问逼?虽有题款,但仍不多见,画院派画家更是如此。《宋人画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所选60幅院派名士作品,题款的仅有8幅,唯作者名而已。其中有些题名若不细看,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宋以前的画品偶有作者名和年月的款记,但画上题诗跋文尚不曾见。唐代诗人们也曾写过题画诗,如李白的《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歌  相似文献   

8.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洛神赋》,渗透了顾恺之对《洛神赋》主题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他用独特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技巧再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情感中蕴涵了历史、文学、艺术的因素,具体画面表现为“以韵传情”的绘画基调、连环性构图的样式和“春蚕吐丝”般的连绵线条。  相似文献   

9.
正魏晋南北朝是中华艺术中极为辉煌的历史时段:书有王羲之,诗有三曹七子二谢,画有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赋文叙述了自己于洛水边与美丽洛神相遇的故事。本文品味、赏鉴《洛神赋图》,从六朝艺术"明空见性"说起,兼论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点出《洛神赋图》的闪光之处在于宣扬人神相通,以美劝世。本文不同于普通的绘画鉴赏,作者并不在意绘画的内容、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画还是赋,都为了展现对美、至诚和自然孜孜不倦的追求。而这一追求古今相通,或许这正是《洛神赋图》和《洛神赋》跨越了千年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吧。  相似文献   

10.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绘画,该画以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该赋的内容,系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现存《洛神赋图》是一件宋代摹本,但仍保留了不少顾恺之的画法风格,具有原作之风。画作巧妙地把诗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创造了诗、画结合的杰出范例。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相似文献   

11.
魏晋之间,洛神成为一个令各类艺术迷醉的女神形象。《洛神赋图》受《洛神赋》与时代文化的影响,偏好女性题材,追求人性对审美激情的感发,以眼神对视来经营位置,在表现人体之美时,重在衣折秀媚的线条讲究,追求艳姿的描绘,具有那个时代绘画特有的审美理性。通过对《洛神赋图》、《洛神赋》与顾恺之画学思想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做出推论:一代巨匠顾恺之创作了一代名画《洛神赋图》。  相似文献   

12.
维摩天女像     
<正>《维摩变相图》,是中国道释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道释人物画,是以《维摩诘经》有关内容进行绘制的,自东晋南北朝以来一直甚为流行,直至两宋时期,仍然是颇为流行的道释人物画题材。从顾恺之首创《维摩诘图》以后,陆探微、张僧繇直至北宋李公麟,均创作了《维摩诘变相图》问世。民间创作的此类绘画作品,数量也非常庞大。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目前遗存《维摩变相图》即达68壁之多,可见这一绘画题材的流行之广。李公麟  相似文献   

13.
"针"的古字"箴"与"鍼"在《说文解字》中有音同义近的现象,部分典籍中也提及"箴"与"鍼"字的同源关系,但辅证的资料极为匮乏。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考古发现、古代文献典籍的整理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已经为"针"与"箴"和"鍼"的流变与替换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针"字的流变过程是汉字承载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夏兰 《考试周刊》2012,(21):22-22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三篇山水画论是研究六朝时期山水画审美功能的主要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山水画"畅神"、"悟道"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娱乐体育通常又称之谓快乐体育,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本世纪初传入我国。它是以各种游戏活动为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因而倍受少年儿童的欢迎。1933年俞于箴在《小学体育教学上值得注意的四点》一文中阐明,"体育教材处处都要以兴味为主体",并在当时具有专制色彩的、泯灭个性发展的"军操体育"的压抑下迅猛泛起。  相似文献   

16.
李彦仁 《成才之路》2010,(18):51-51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画论对后世作画影响颇深。绘画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以形为基础,但它却不能停止在形上,还必须更进一步追求它的神,如果只是有形没有神,那也就用不着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了,"迁想妙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写形"达到"传神"。对自然界的事物来说,不一定所有的事物统统以形写神就能迁想妙得。例如棱柱、圆柱、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11,(Z4)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  相似文献   

18.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19.
明义《题红楼梦》第七首第二句是"不记金钗正幅图"。有人怀疑"正幅图"是"正副图"之误。钞本写的是"正幅"。《牡丹亭》里有"金钗"入"图"。对《牡丹亭.幽媾》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的风流幽会,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宝玉在梦中和金钗(小名"颦颦")的风流幽会。对《牡丹亭.写真》里的杜丽娘的题诗和柳梦梅的步韵,明义所见《红楼梦》将其变成了宝玉在梦中对金钗的题诗而步韵。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宝玉梦见的是一幅图,而不是多幅图(十五幅图)。明义可能运用了"正"与"整"通假的知识。宝玉、颦颦与柳梦梅、杜丽娘,皆为"情痴"。《石头记》第51回薛宝琴的《梅花观怀古》,在明义所见《红楼梦》里,可能是宝玉写的"步韵"诗。  相似文献   

20.
《玉山雅集图》和《水西清兴图》都是玉山文人为记录其雅集唱和所作之画,又以"诗画同体"的方式存在。但两图在诗画关系上的"题图模式"却不同:一是一时一地的一次性完成,一是非一时一地的非一次性完成。这种演变既是玉山文人面对时局压力对唱和方式做出的"权变"的调整,也关涉着时局变迁下玉山文人的心态演变。不同的心态下,不同的创作环境中,两图上的题诗在表现内容、情感基调、审美风格上也大不相同。两图"题图模式"的演变,蕴涵了深刻而复杂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