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18年至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日本政府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留日学生政策.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被动的改善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美国退还部分庚款及其用于留学教育的经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款留美是中国留学教育史上较为特殊而重要的一幕,它与美国的“退还”庚款密不可分。本文意在通过阐述美国“退还”部分庚款的由来及款项用于留学教育的前后经过,以期共同探讨庚款留美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潘光旦﹃标准清华留学生﹄吕文浩引言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的留学运动以19、20世纪之交开始的留日和清末民初开始的留美最为重要。在留美大潮中,育才范围之广、成才质量之高,无出庚款留美之右者。庚款留美生有好几种。第一种是1909~1911年的第三届直接留...  相似文献   

5.
刘作奎 《留学生》2010,(5):52-53
1901年,清政府将留学日本作为一项国策来加以执行,民间自费留日也多了起来,中国的留日学生数量开始激增。到日本去!向日本学习!成为一时间最为流行的口号,中国也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留日潮”。  相似文献   

6.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由于中国留日学生基数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学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台限制政策,颁布<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对此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剧烈的抗议风潮.这不但是中国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7.
刘红云 《文教资料》2009,(10):86-88
清末民初的留日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然而却出现了留学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留日学生集体归国事件时有发生,达13次之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限制和歧视,中国近代留日运动在战败中开端,留学生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战败国的屈辱;然而日本朝野对留学生的歧视和限制却无处不在,强烈地刺激了留日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二是革命反清,追求民主共和.革命排满成为东渡日本的主要目的.留日学生成为当时中国革命活动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三是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成为日本首要的侵略目标,促使了留日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激起了他们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  相似文献   

8.
留日教育是民国时期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日学生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此为对象,考察和分析民国留日留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及其成因,并试图分析民国政府在留日学生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摧垮了满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一民主革命中,以留日革命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充当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研究晚清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继承发扬留日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归国留学生留下过光辉的一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8年以后的留学热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能产生哪些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尤其对于有志于回国报效祖国的留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个具有指导意义和亟需探讨的问题。留日学者蒋一超先生近日投给本刊的“从两次中国留日高潮的比较试论当前中国留日学生之前途”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刊现选登该文第四部分“当前中国留日学生之前途”,希望对广大留学人员有所启发,以期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甲午惨败,激起了无数国人之扼腕与觉醒。一时之间,众多学子东渡日本。然而学途坎坷,日本政府的故意刁难和侵略野心的不断暴露,导致留日学生一次次的集体归国运动的出现。1905年留日生集体归国运动即为典型。以反对“取缔规则”斗争为契机,他们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以维护国家荣誉和自我生存为目标的集体归国运动。此次运动是中国留日学生一次群体意识的集中进发,并且,通过这场激烈的斗争,进一步加强了留日学生群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尝试,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陆续向中国政府退还从中国掠夺来的庚款余额。虽然英国民间很早就有向中国退还庚款余额的呼声,但是英国政府退还庚款余额的决定和退还行动却一波三折。这一期间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如美国退还庚款的影响、日本退还庚款的压力和中国人民在退还庚款问题上的反抗斗争都对英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英国战后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政府的退还行动有影响,并影响着退还庚款的管理和使用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的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大批学生留学日本的热潮。中国近代留日热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留日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有着积极作用。他们不仅是中国民主化的推进者、新文化的传播者,而且也是军事近代化的促进者,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起了冲锋陷阵、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19世纪6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20世纪初期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求知之路,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求索之路上的一个显著路标的近代留学教育,无疑起到了一盏指路明灯的奇效。而作为近代留学史上一场特殊运动的庚款留学,则是这盏明灯中最灿烂绚丽的灯心。三十多年的持续时间,两千多名的庚款留美学生,一大批名震当世的学者专家,无论从质的角度还是从量的方面而言,庚款留学对于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都有着功勋卓著的伟绩丰功。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在中国占领区培养更多的亲日分子和汉奸,积极扶持各伪政权推行留日教育,在其操纵和控制下,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殖民特征。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用英国退赔庚款在青海创建“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湟川中学”;时任“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的朱家骅,亲点湖北黄冈留德博士王文俊前来青海建校;学校第一次系统引入国际新式教育理念,其教学与各项活动在青海教育界起到了示范性“模板”作用;湟川中学的建立成为青海教育史上一件标志性文化事件,深远地影响了青海社会近代化进程;王文俊、顾颉刚、朱家骅等人为此建功卓著。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首次依据档案材料及创建者回忆文章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9.
宫崎滔天不仅是孙中山的“知友”和得力助手,也是中国留日学生真诚的朋友。他在为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奔走始终不懈”的过程中,与中国留日学生交往密切,并肩战斗,结下了深情厚谊。20世纪初,大批满怀爱国热情的中国留学生,“为国家前途寻出路”,纷纷负笈东渡日本留学,掀起了中国空前的留日学生运动高潮。1905——1906年,多达8千余名中国留日学生涌向日本。其中不仅有众多的  相似文献   

20.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