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赵东升 《文教资料》2006,(14):19-20
本文通过对接受美学几个“文学观念”的阐述,重点论述了阅读者进行文学接受活动过程中,如何“参与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从而发挥文学作品“最大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槐永 《教师》2010,(29):109-110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是处身于文学活动(创作和接受)中的、一种精神的和物质的、心理的和物理的综合存在物,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开启虚拟文学世界;文学文本是处于创作维度的文学作品与接受维度的文学作品之间、并联结两者的一种语言事实性的、物理中介物。本文结合英加登的现象学文论和在二十世纪形成的文本理论,解析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以上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4.
幼儿文学的阅读鉴赏是人们接触幼儿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和审美的享乐活动。幼儿教师重视探索幼儿文学的鉴赏规律,对实现幼儿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对陶冶幼儿的思想、感情、品德、情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可以自如地运用幼儿所喜爱的儿歌、故事、戏剧等文学形式,组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创编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针对幼儿生理心摆上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问题,确立教育中心,选择孩子乐意接受的方针,动手编写或创作一些幼儿文学作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接受教育。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文学的创作者,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较难的。那我们可先成为一个善于改编幼儿文学作品的改编者。  相似文献   

5.
正海德格尔认为在文学作品没有进入接受关系之前,只具有物质属性,它的最重要的审美性会被遮盖。所以要理解文学作品审美符号的意义,还应该深入到文学审美活动中进行创作与接受的互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是不能靠自身力量释放出来的,它需要以读者的阅读作为产生条件。换句话说,文学潜在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接受方投入文学品鉴中,才能够被有效激活,文本意义才得以衍生。而接受并不是一味的赞美,文学接受活动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学欣赏,二是文学批评。这两部分构成文学鉴赏活动的方向和任务,而欣赏一部文学作品实际上又是对这两部分的整合。教师可围绕这三点内容,展开文学审美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具体化”是接受关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中“不确定”和“意义空白之处”,通过积极想像填充完成的活动。“具体化”概念体现了读者是文学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存在价值,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都依赖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阅读。同时,因读者的个人背景不同,文本的“具体化”因人而异,“具体化”也就期待着读者加强文学素养、提高文学阅读能力,以达到文学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审美接受是作家所创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部文学作品既已问世,它的生命与价值的实现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文学作品自身,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接受.文本的开放结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开放体系,具体表现在文本结构中充满了若干的“空白”和“未定点”,引导读者对作品进行探索,对其意义内涵进行填充.读者依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期待视野,对不定性文学作品进行填充完形,产生了极富创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观”通常被看作是一个表示艺术欣赏和艺术接受的概念。而刘勰提出的“观文入情”说中的“观”则是指文学作品的外观形式美,他把对于文学作品外观形式美的审美感知作为文学解读活动的起点。这对古典诗词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评价特点文学具有情感性、想象性和形象性特征,文学类文本具有非技能性、非知识性特征。所以,文学阅读不能停留在接受、汲取信息的层面,而应给予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的时机,以实现对文本的文学性审美。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评价应围绕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该条表述突出了两大信息:一是怎么评价,即要在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进行评价;二是评价什么,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方重作为20世纪翻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方重翻译思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翻译应与研究相结合;诗歌翻译主“意译”和“意美”;实现译者的“心灵翻译”;重“朗诵”之于文学翻译的作用。方重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既忠实于原著又切合具体实际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4.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潜意识学”。潜意识的萎缩、衰退、僵化,无论在哪个环节上都很难进入文学境界。阅读,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文学环节都应该以潜意识活动作保证才能完成。否则,是入不了“境”的。有人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其实只是具有了某种文学接受力,并未形成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潜意识学”。潜意识的萎缩、衰退、僵化,无论在哪个环节上都很难进入文学境界。阅读、观察、思考、表达,这些文学环节都应该以潜意识活动做保证才能完成。否则,是入不了“境”的。有人读了不少书,看了不少文学作品,其实只是具有了某种文学接受力,并未形成文学感受力,尚不具备“文学细胞”。潜意识机能就是“文学细胞”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6.
诗歌鉴赏     
一、高考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2(XX)年新修订的《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总要求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分项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1999年相比,要求上有两点变化不能忽略:一是鉴赏方面增加了“形象”,二是增加了“评价思想内容”(要求比1999年高)。因为“文学”和“诗歌”逻辑上为属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看成是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二、“鉴赏诗歌”的要领: 笼统地看,审美鉴赏所获得的是审美总体效应。但实际上,主体对客体(作品)进行鉴…  相似文献   

17.
石群山  刘玲妍 《广西教育》2022,(30):135-138
本文依据接受美学理论,探讨文学经典诵读合法性的来源、边界及演绎路径:经典诵读合法性来源于文学接受的合法性,即经典文本的“召唤结构”、接受主体的“二度创造”以及“现实读者”的活态传承,是文本与受众的统一;经典诵读合法性边界在于本文意图、合理误读、视域融合,是规制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经典诵读活动是体验与表现的统一,诵读演绎需要从体验经典文本、创新演绎形式及丰富艺术表现等多个维度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接受理论”又称“接受影响美学”。“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方法论,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倡。它是在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文学的一种学说。其理论核心是从接受者(即读者、欣赏者)的角度去研究、探求一部作品的意义结构。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接受理论”。如果把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当作一件文学作品的话,在教师的施教  相似文献   

19.
对韦勒克、沃伦来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一个关涉文学作品本身的内部研究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赋有文学本体论地位的问题。他们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成其为文学作品,最终取决于它自始秉具的“决定性的结构”。由对这“决定性的结构”的称说,他们带出一个关乎文学批评标准的“透视主义”话题。  相似文献   

20.
一、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新课程的影响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教授尧斯和伊瑟等五位文学理论家创立,其基本观点是:1、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由读者在接受中创造并实现的。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文本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它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以实现。所以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同时,由于接受者有时代、国籍与自身因素的差别,因此,任何文本的意义和价值都只能是暂时的、开放的和相对的。2、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