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小说批评中隐含了小说美学观念的变化。内蒙古小说批评在三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倾向:1950年代直至1980年代初期,受到生活美学与政治美学的双重制约,以现实主义理论为评价标准,强调真实性与倾向性;1985年起开始对小说审美特性的深入探讨,主要涉及结构形式、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至19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文化批评与新历史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2.
论王蒙的政事小说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5 0年代到 80年代 ,王蒙的政事小说发生了从题材、视角、风格等方面魔术师般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对时代政治生活观察与思考角度的不断调整 ,由政治关怀转向文化批判 ,由国事转为家事 ,由社会意识转向个体无意义 ,这种题材、视角的横断面上的收缩 ,则真实地体现了王蒙思想纵深的拓展 ,表现出作家从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层结构、原型和发生学意义上探求当代中国政治沉疴起因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3.
音乐贯穿在王蒙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是其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蒙小说的音乐性体现在语言的音乐美,结构的音乐性思维,中心意象的音乐注释等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蒙小说的语言经历了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五六十年代是王蒙创作的起步期,封闭性是其语言的主要特征;70年代末是王蒙语言变化的过渡期;80年代以后是他的小说语言的开放期。开放式语言是具有内在说服力的语言,它具有未完成性、多种可能性、不确定性、幽默戏谑性诸特点,杂语与并置是它的基本存在方式。但王蒙的小说还不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而是潜在的对话,即“亚对话”。  相似文献   

5.
王蒙的小说对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政治革命时代下的个体人生形态价值指向作了典型的呈示:第一,林震与刘世吾体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个体人生的价值指向;第二,王蒙的“少共”情结决定了其创作时的个体人生与社会政治的双重视角;第三,王蒙小说中个体人生价值指向的具体呈现形态“在路上”对目的地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王蒙小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1990年为界评述了王蒙小说研究发展的两个阶段:80年代对其意识流小说、幽默风格等研究多是追踪式的评论;90年代对王蒙小说的综合研究在质量和深度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通过考察王蒙小说研究的构架和形态,有助于总结王蒙小说研究的得与失,并可籍此拓展王蒙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30年代创作最为丰盛,此时期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一个极富独特文学意味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生涯的高峰期与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地摆脱了初期的幼稚,其创作变得较为成熟,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也作出了不小贡献,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书评创作作为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品特点以及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出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文章就试着通过对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文本分析探究其中隐含着的作者独特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小说历来是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然而,当我们对新时期小说作出全面考察时,发现有相当一些小说(主要是中、短篇)并非尽是因塑造典型人物而成功的。这些小说虽非小说创作的主流,但它们的成功,它们的不同凡响,却十分值得我们重视。它们在向我们频送秋波:小说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典型观。这些作品并不以刻划性格塑造典型,而是表现出某种典型气氛或典型情绪。我们不妨先以王蒙的《春之声》为例。这篇作品发表于1980年,时值新时期文学创作繁荣的一个高潮期。就短篇小说而言,已经出现了谢惠敏、陈奂生、乔光朴等脍炙人口的艺术典型。王蒙这篇小  相似文献   

9.
刘先平的动物小说是当代生态文化语境下的时代产物,反映出儿童文学创作的时代性特征。其小说创作涉及生态危机的现实话题,注重对大自然环境与和谐生态的描写,注重揭示人与自然的重要关系,以生态和谐整体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儿童的生态观,张扬儿童的生态主体意识,体现出以引导小读者树立生态保护主体意识为动机的创作理念。其动物小说创作的成功,正在于他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创作观,拥有丰富的大自然生活的切身体验,善于采用"动物视角"进行书写,善于刻画具有典型性的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小读者,从而培养和张扬小读者心中的生态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是中国古代第一位较为全面地提出小说理论的小说理论家。在其“三言”的三篇序言里,分别提出了小说功用观:重视小说的社会教化作用;小说发展观:总结了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历程,并指出了通俗小说起源于话本艺术;小说创作观:小说创作要处理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并提到了小说创作题材的来源问题,指出小说创作要遵循通俗的原则;小说批评观:评价小说创作要将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去评价,不能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11.
根据《王蒙自传》的叙事,论文对王蒙历史观中的光明思维、人生哲学的中庸思维、王蒙的为官之道和文学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王蒙自传》中的王蒙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还原一个立体的王蒙形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小说家评论百二十回《红楼梦》,王蒙是第一人.他以高鹗续的《红楼梦》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从文本阅读中欣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因此在这一点上,王蒙的《红楼梦》研究与小说批评派红学是相同的.因此具有考证派与索引派所没有的优势,弥补了考证派与索引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王蒙在新时期之初的意识流小说属于“伤痕文学”,但他的意识流小说与“伤痕文学”的主流存在一定的距离,没有一般性地展示苦难和表达忠诚,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世俗化理解。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精神意向在90年代的“人文精神论争”中得到了体现,他所肯定的世俗化潮流具有对一元化意识形态的消解意义,但却忽视了世俗化可能具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小说在结构和文体上最为突出的特色是散文化。在结构上,他苦心经营的不是结构的严谨,恰恰是结构的“随便”。他的散文化小说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树枝状结构、云朵式结构、画簿式结构。汪曾祺小说结构的随意、多元,突出表现在虚实相生、卒章显志、顾盼流转三方面;其显性结构的“松散随意”又造成了他文体特征的散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伊犁生活的最底层,王蒙受到了维吾尔民族智慧的启迪与熏陶,他以“乐生”精神为支撑,获得了超然物外的清醒,经历了人生中难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中,王蒙以其多达二百万字的批评文字构成一个相当显豁的“王蒙现象”。王蒙文学批评是作家的艺术感觉与批评家的理性维度有机结合的产物。首先,王蒙拥有一种以“人学”为核心同时又包容了社会、文化与生命这三个层面的开放性文学观。其次,王蒙的文学批评既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问题意识,也体现出了一种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第三,王蒙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既尝试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个性化批评话语风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正在逐渐地成为当下时代学术界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王蒙作为80年代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对于80年代的真实记忆与真切记述当然也是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大块文章》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王蒙从一个位置重要的亲历者的角度,尽可能真切地再现出了80年代的全部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20.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