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能源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与现代化进程关系十分密切。桂东南地区农业基础较好,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条件,对能源的需求也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增加。客观地评价地区的能源资源,并对其可能开发的资源数量、质量、结构以及开发利用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满足能源需求增长要采取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4)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3.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镇带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了城镇土地资源集约优化配置原则,探讨了城镇土地资源集约优化配置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11-21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②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③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镇建设用地组团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适宜区可依靠高度适宜区发展,适度开发城镇建设用地;勉强适宜区城镇建设用地开发受限条件多,以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优先,选择性发展具有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效益的绿色产业;不适宜区应注重通过政策扶持,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④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对比分析表明,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配置基本满足区域供求关系,但有部分位于勉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建议将区内部分或全部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剔除或调整至高度适宜区与基本适宜区。  相似文献   

5.
文化资源作为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是可创造和可再生资源,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较大的经济利益。音乐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是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以音乐文化资源为主,以河北省为例,浅显地分析和研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较快的结果促使城镇扩展迅速。该文利用90年代1:10×104全国资源环境数据库提取的城镇用地动态变化信息,利用城镇用地扩展指数对全国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对各省级单位城镇用地扩张、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四川盆地等大都市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北京、四川、浙江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占全国城镇扩展面积的66.7%,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占全国的66.53%。从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可以看出,多数地区城镇用地扩展以占用耕地为主。西北地区城镇用地占用草地资源较多,东北及南方地区占用林地资源较多。在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城镇用地扩展来源多元化,城镇扩展使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被兼并到城镇中去。国家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应加强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引导,促使其在既有的城乡居民点用地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扩张。  相似文献   

7.
由于旅游经济的联动作用,一些小城镇依托风景旅游区或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城镇建设,新兴旅游型小城镇不断增多。张家界是典型的以资源旅游立市的城市,分布在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利用自身优势有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在旅游型城镇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环境污染、资源配置不合理、体制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是严重阻碍旅游城镇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川滇藏接壤地区产业结构的分析,认为接壤地区应立足区域自身资源优势,以资源开发基地建设为主要调整方向,确立新世纪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并相应提出了主要产业调整与发展方向。主要产业是:建立可持续的大农业生产体系和“大粮食”生产-消费结构,建设商品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建立以育林为主体的林业生产结构和以干杂果种植为主的林业生产基地,建立电力-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为主的工业生产结构,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并全面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与中心城镇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曹靖  张文忠  刘俊杰 《资源科学》2020,42(2):262-273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助于保护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重要生态区域和自然资源;引导城市高效、有序开发建设,防止城市低效蔓延;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本文基于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定义了一个建设适宜性指数,通过计算用地单元建设适宜性指数,并设定决定是否纳入开发边界内的适宜性指数阈值,对广州市番禺区这一典型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进行了划定,在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不变、有所增加、有所减小等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得出了3种相应的划定方案。结果显示:①番禺区建设适宜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与现有建成区吻合程度较高,包含了位于番禺区东北部、西部部分尚未开发建设的战略储备用地。建设适宜性指数较低区域主要包含了山林、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永久基本农田等;②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中生态廊道体现明显,将番禺区建设用地分隔为若干组团,且连片的建设用地中有足够的“生态留白”;③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存在一定差异,这有助于引导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开发边界划定方案的差异主要在于对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较高或较低的用地单元的取舍。大都市边缘城镇由于其自身特征,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时应兼顾引导、保护和优化的功能。本文采用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综合考虑了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并且具备一定灵活性,适宜在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划定中采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众多城镇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土地资源有限,因此挖掘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对老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成为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的必然选择之一。探讨了城镇建设用地中旧城、旧厂房、城中村等拆迁改造的模式类型,并对模式的特征及改革方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的困境表现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矛盾。这些因素导致实践中城镇规划滞后甚至无效,使得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城镇发展逐渐偏离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本文从地方政府、开发商及当地居民的博弈关系出发,分析了出现该困境的原因,并以期探索出一条有效实施规划、兼顾三方利益的政策之路。  相似文献   

12.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灵 《资源科学》2011,33(6):1118-1125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是从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关系角度界定的一类城市群,它是我国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其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镇规模分布研究中的分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将Gibrat法则引入城镇体系规模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均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根据分维值时间序列,可以判断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城市规模结构分维与经济规模结构分维的时空演变具有历史吻合性,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城市规模变化;城市群中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定,中心城市的地位间歇上升,对城市群的影响力趋强。  相似文献   

13.
王敏 《内江科技》2001,(3):10-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化建设的主题。如今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大开发中生产布局的重要依托。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承财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2009,31(11):1825-1831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上栗县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近年来,上栗县全面实施"安全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城镇旺县、商贸富县、人才兴县、开放活县、全面发展"的战略,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以烟花、鞭炮、煤炭、建材、食品、陶瓷、机械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植物资源是指能被人利用,从而产生经济价值的植物。它包括了两部分:一是植物种资源即果实、茎叶、根等凡是可利用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各种植物;二是植被资源,指有利用价值的植物群落。当然,植物对于人们决非仅有经济价值,它还起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这点是此文论述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指导思想之一,但不作过多地讨论。 京津唐地区是一个开发久远地区,植物资源也一直为人们所利用。但利用仍然不够充分,有相当发展潜力。已开发的资源也不尽合理,由于植物资源的开发是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这一角度介绍本区植物资源的概况,利用现状及探讨合理开发途径,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的耦合效应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雯  杨宇  张豫芳 《资源科学》2013,35(7):1355-1362
本文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因子分析和耦合度评价等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之间的耦合效应及其时空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均建设用地变化不大,反映了城镇以有限的绿洲发展的显著特点;人均供水量缓慢增长,随着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水资源消耗逐步加大.总体而言,绿洲城镇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且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区域,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的耦合度较高,绿洲城镇发展水平和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其耦合发展度也较低.受西部大开发等影响,部分县市的耦合发展度有所波动,但受绿洲城镇自身特性影响,大部分城镇将长期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王敏 《内江科技》2001,(3):10-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城市化建设的主题.如今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城镇作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大开发中生产布局的重要依托.发展小城镇,能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协调和促进区域城市化,也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中的土地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合理提高土地使用率,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土地资源开发工作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加快经济发展建设进程,主要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当下工程技术进行深刻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林莉杉 《科技广场》2012,(8):166-168
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能切实地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需要构建一套完备的机制。本文就赣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和管理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