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宁 《今传媒》2015,(3):26-28
本文结合信息社会语境对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变迁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分析。首先对于新媒体的数字化、交互与互动等关键技术特性以及传播主体“以人为本”的由来进行了界定,之后通过梳理人作为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在相关语境中的表征和与技术的关系变化进一步呈现“以人为本”的内涵,最后结合新媒体使用者的“评论”行为在应用层面,探析了新媒体“以人为本”的形态特征以及传播主体的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2.
陈明明 《传媒》2015,(12):25-27
传统媒体人(无论是报纸杂志人还是广播电视人)大多来自专业学科,对传统媒体的产品形态、工作流程、管理、经营等业务比较熟悉,并拥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这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专业优势”.但进入新媒体领域后,虽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属于媒体,但新媒体在信息产品形态、工作流程、管理、经营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实与传统媒体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平台都各有特点一样,新媒体的各个平台也同样拥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传统媒体人原来所具备的“专业优势”在新环境下就难以为继.对传统媒体人来说,只有在媒体融合大潮中更新观念,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扬弃式发展,熟悉、掌握新媒体平台,才能形成新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3.
朱晓兵 《青年记者》2017,(14):95-96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广播,还是纸媒,抑或是电视,都感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对传统媒体的唱衰论调甚嚣尘上,让人感觉传统媒体已步入发展的“冬季”.面对新媒体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强势入侵,传统媒体是否只能坐以待毙?对此,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劣势比较,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问题时所误入的歧途,以及传统媒体该如何自强不息走出“冬天”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当下,一个异军突起的新媒体用强攻之势夺取了传统互联网站的地位,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2014年初,聊城新闻网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掌中聊城”,如今订阅用户已达到八万余人.由于“掌中聊城”在创新信息推送模式与风格、增强用户体验、弥补地方新闻网站与受众互动不足等方面的极大优势,在两年的时间里,“掌中聊城”由默默无闻发展到目前在本市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稳居前三.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播》2013,(11):87-87
本刊讯2013年9月17日,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学术委员会年会第一分沦坛“新媒体表达权与传媒高等教育变革”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专家学者以及传媒政策与法规专业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就“新媒体表达权”和“传媒高等教育变革”两个主题进行了探讨,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新媒体表达权进行了法学定位,并就谣言的标准、认定者以及认定边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发端于2004年的中国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两个传统会议:“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及“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在2008年合并改名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该年会大大促进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代表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YACHE 《出版广角》2006,(9):54-55
“一半人根本不知道另外一半人在做什么”,这话实际上说的是“旧”媒体的人不了解新媒体,而相反,新媒体正在汲取“旧”媒体的内容、人力以及制度资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时事评论”(简称“国际时评”)在主体、形态和传播渠道方面产生了明显变化,但在事实依据、问题意识以及对国内外舆论的引导和影响方面保持不变.通过以中国媒体对“棱镜门”事件的评论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国际时评在表象上的“变”与本质上的“不变”.认识上述“变”与“不变”有利于中国媒体顺应新媒体时代,增强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国际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张振华 《传媒》2016,(8):8-1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同热兵器与冷兵器一样,代际的升级会给二者的功能带来革命性、非对称性的变化.比如新媒体不仅囊括了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而且还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其他功能.因此如果说传统媒体都是单项运动员,那么新媒体不仅是个“全能选手”,而且还是个“超能选手”.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跨媒介传播机构以及新型互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编辑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媒介外部环境的改变与内部要素之间的裂变与整合,要求编辑实现“复合型”的转变:一是从“单一技能”转向“一专多能”,二是从“采编者”转向“信息提供者”,三是从“新闻把关人”转向“多媒体主持人”.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旧媒体、新新媒体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比如,新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一些本来没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传统互联网公司开始“正面搏杀”. 在一篇网文中,老高戏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了“三国演义”时代.所谓“三国”,指的是魏国——腾讯,蜀国——新浪,吴国——百度.  相似文献   

12.
栾轶玫 《视听界》2011,(4):117-117
新媒体营销与传统煤体营销有很大不同,很重要的一个不同在于新媒体营销更注重“关系”与“情感”,它对你的影响是“深度卷入”,而不是“生拉硬拽”的。为什么要选择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有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突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互联、智能终端、大数据,代表着新媒体时代的三大特征,它们的融合与交织,共同创造了一个复合型信息消费时代.技术赋权和资本驱动的新媒体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不断对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如何在“四面楚歌”的窘境中实现破釜沉舟式的突围,传统媒体应从嫁接新媒体基因的服务理念、迎合“据说时代”的数据开发和渗透新媒体逻辑的模式创新这3个方面寻求重生.  相似文献   

15.
探索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的媒体传播路径、提升其传播效能是学界热点课题和社会实践难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互联网+”成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新引擎。当前各方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革命文物宣传方式,积累了实践经验。面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辩证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阐释革命文物、新媒体、人以及相关社会主体“建立网络的行动者”身份,继续推动新媒体与“革命文物-人”联结交往体系的深度融合,以新视野、新技术、新思维优化内容供给结构、调整社会需要结构、协调泛在连接机制,为革命文物新媒体传播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辛学福 《青年记者》2017,(14):41-42
时下,新媒体飞速发展和普及,已经广泛地深入到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日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者自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冲击,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诸多期刊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媒体的“怀抱”.新旧媒体的融合总是需要一个试验、探索和磨合的“初级阶段”,作为期刊人,在这一阶段如何有所作为,以渡过艰难时期呢?笔者以为,在这一“非常时期”,如何以“微观作为”求得“宏观效应”,应当是眼下期刊人探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高宪春 《当代传播》2011,(6):50-51,57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事件发展特点,形成了舆情事件发展中的三个互动图示.舆情事件的发生以个体为激发点,新媒体为中心策源地,因此缩短了形成时间,加快了舆情事件发生的频率,使其影响范围也有扩大趋势等.本文根据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构建了舆情事件发展的三个“互动模式”图示,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图示、“网上网下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传媒”,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治天下的时代,也是新老媒体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时代.但是,近年来一些焦点事件,比如“天价烟局长”事件、官员艳照门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一些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等,大都是发之于网络,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有人甚至说,传统媒体正在沦为新媒体的他者.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管建文 《当代传播》2007,(2):111-111
新媒体需要高素质的“新记者”和“新编辑”,而“什么样的媒体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把关人’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媒体人”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对于新媒体的争论与探索也在持续升温.本文试通过分析新媒体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剖析综艺节目的新媒体传播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