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刍议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氛围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这不得不让公共图书馆呼唤:多读一点好书,智慧一个民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民阅读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如何丰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建设书香社会,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是我们遇到的新课题.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阅读史的文明古国,虽然随着时代变迁、文本变革,人们阅读的习惯在改变,但阅读的体验,阅读的感悟,古今中外都是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今天,我们首先要重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从古代阅读传统和文化中汲取养分,使之服务于阅读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3.
孟桃林 《大观周刊》2012,(41):380-380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汇.是文明进步的阶梯。阅读足人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文明传承和民族兴旺的历史证明.国民的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力和发展潜力。“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她)的阅读史。”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人的早期阅读经验对其一生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基础性作用.闶此推广阅读的重点人群应该是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主编的《中国阅读通史》正式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阅读史研究领域的第一部通史,在建立阅读史理论体系,凝练中国古代阅读传统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阅读史由读者的阅读行为构成,受到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按照这一思路,中国阅读史研究可被分解为三方面:基本理论研究;文本变迁、学术与知识体系、社会环境与教育、社会意识与宗教、出版传播等外在因素及其对阅读活动的影响;读者的阅读行为、阅读内容、阅读观念、阅读思想与理论等内在因素及其与阅读行为的关系。本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阅读活动的发展历程,将中国古代的阅读传统与精神凝练为五个方面:阅读价值观、传统阅读方法、阅读精神、古代读书人的文化情怀、热爱藏书;最后提出供本领域研究者继续探索的几个方面,包括:基础史料的整理与出版,阅读史研究方法论,阅读史与阅读文化研究的当代价值,区域、民族阅读史研究,专门阅读人群及个案研究等。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5.
刘铁军 《大观周刊》2012,(51):269-269
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经典是文化的经典,是民族文化、人类文化的结晶。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读者是图书馆读者中的重要群体,他们正行走在人生成长的旅途中,且又处在最能吸收知识和最需要养料的青少年时代,他们将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品质和素养决定着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提高青少年读者素养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是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趣味,一个青少年的阅读品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思想和素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兼具开放性与超稳定的阅读系统。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阅读特征:从阅读的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阅读对象;强烈的实用主义阅读色彩;口语阅读和文字阅读系统的对立。并在论文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的阅读史,就是一部建立于文字与文献基础上的阅读史,是一部士们的阅读史,是一个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阅读历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从水龙头里淌出的,永远是水。从血管里涌出的,永远是血。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决定着这个人言说的内容。这些年,我始终呼喊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正是因为这是我的亲身体会。在书香世界里拥有完美人生,我的人生因阅读而幸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阅读文化成为图书情报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阅读史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过程。文章结合文献研究法和文献计量法对中文版阅读史著作的出版情况,从发展历程、国别分布、内容特色以及出版特征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发现,阅读史著作的出版体现出阅读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阅读史研究的内涵和范式出发,讨论了经典的类型、特点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出版、读者等因素对经典的影响,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对经典的阐释与经典变迁的关系.经典作为一种特定的文本和阅读对象,其变迁和接受应作为阅读史研究的一个细分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来经典阅读的变迁和接受,并总结了经典的变迁对于阅读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24):65-72
互联网阅读早已成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常态。从阅读史的视角看,研究一个时代"谁在阅读"、"阅读什么"、"怎样阅读"等问题可反映社会的深刻变革。网络超链接文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体验,并由此重塑人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人类社会的传播形态和组织样貌。互联网技术通过传播"赋权"使人人都成为"读写者",在消弭了时间逻辑的多维网络空间里,网络阅读与网络意见表达呈现出再加工、碎片化和浅思考的特征。本文从阅读史的视角去探讨我国网络意见表达的生态演变,并探析在当前社会化媒体构筑的社会图景下,网络意见表达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读书,是万事之基,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读书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开卷有益——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座谈会纪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0年6月18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部分师生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讨论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国外阅读史的研究状况及如何建设中国阅读史等问题。孟昭晋教授、王余光教授、李常庆副教授及硕士生李天英、黄鸿滨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座谈纪要由李天英整理。  相似文献   

14.
邓香莲 《出版科学》2012,20(2):70-73
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来说,重视少年儿童的阅读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关心爱护下一代的重要体现。阅读对于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语言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表现出多层次性、从众性以及周期性等特点。为了了解针对少年儿童阅读引导举措的现实效果,就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针对少年儿童的历年推荐书目展开实证分析,发现推荐书目的阅读引导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许欢  罗永航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0):101-110
[目的/意义] 以西方画作为切入点研究西方阅读史的发展历程,探究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的发展特点,实践以图证史的研究路径,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以588幅阅读主题的西方画为研究对象,使用图像分析法,在梳理和描绘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对阅读行为认知的演变,最后总结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特征。[结果/结论] 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具有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的特征,宗教主题的阅读贯穿始终。使用绘画作品进行阅读史研究应该考虑时代因素、绘画目的和艺术加工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优秀的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的文字及其著述。一个民族就是经由他们对自己文字及其著述的共同阅读形成了阅读共同体。阅读共同体是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根系和血脉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经由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共同阅读所形成的,而且每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壮大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强盛的时期。所以,加强阅读文化建设,守住中华民族阅读文化之魂,是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7.
以西部民族地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从阅读意识、阅读资源、阅读能力、阅读普及、阅读形式等方面深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当代阅读文化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针对这些特征,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当代阅读文化建设应注重民族性,搞好文化传承;注重地域性,做好阅读推广;注重时代性,强化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18.
"读书问题,再也不是一个可以局限在象牙塔中自我品味、修身冶性的事了,而是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乃至在’地球村’里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国力争衡的重要标志。"长期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教  相似文献   

19.
社会阅读是一个世界性话题,在当今社会已上升为国家工程。全民阅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及思想基础,是强化文化认同、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风气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大事,是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重要战略。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发展战略时代,每个城市都在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加强引导市民的读书行为,在未来"文化立市"将构成高品位文化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阅读推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阅读有助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整体国力。开展全民阅读,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公共文化政策。因此,要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文章介绍了我国阅读推广的现状、阅读推广的历程以及开展阅读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