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科综合高考大纲中,“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有“地轴、纬度”、“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难点内容,涉及高深的天文知识,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中对该知识的拓展深度极难把握。本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应用数学上“无穷远”的简单原理,将上述难点内容轻易突破。  相似文献   

2.
李玉钧 《广东教育》2013,(11):59-61
到2013年.广东高考实行“3+文综/理综”方案已经四年,四年来,广东卷地球运动部分一直围绕两大意义三个基本点命题。两大意义即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基本点就是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分布与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别是时间计算部分四年考了三次,考查频率极高。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自转与时差”是一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历年高考对这个知识点都很重视。而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对空间概念(球面)的认识、理解没有数学相关知识的辅助,所以学习的困难较大。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  相似文献   

4.
高一上册第一章《宇宙中地球》第五、六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直是高中阶段比较难学的知识点,然而这章不但是整个高中第一单元的知识,而且又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是个“打击”,使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为“降温”。而本人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索了一些解题方法,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地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与许多基础学科具有交叉性,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内容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如果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来理解和构建地理问题,让地理和物理适当串串门,巧妙地运用物理中的力学知识,通俗地解释地理现象,则能轻松化解地理难点,深刻理解地理原理。例一:运用速度知识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讲地球自转时,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  相似文献   

6.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是进行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首选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时需要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这一类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太阳直射点的特点和确定。  相似文献   

7.
“地球运动”部分一直是初、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难点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球运动有这样一条标准“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又指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模型。深入领会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常常采用地球运动的“假设”情形,形象演示地球运动,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但据笔所知,在一些老师的教学及一些教辅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某些“假设”存在误区,致使误导学生思维。在此仅举如下一例与大家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孙福林 《教育革新》2007,(10):73-74
"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的学习,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做基础。对于初一甚至高一的学生来讲,这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因此很难理解;即使到了高二、高三复习时,学生仍然害怕面对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不仅在高考中涉及份量较大且用途十分广泛,是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经过长期探索,我觉得通过地球仪演示与图表、归纳、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现就部分教学实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明 《地理教育》2013,(12):39-40
笔者参与了赣州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和二模考试三次地理大考试题的命制工作,另外,还在《考试报·高考地理》(新课标版)2013—2014学年第4期发表了一套原创试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测试题”。本文对原创地理试题的一些做法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赵慧 《职教论坛》2003,(8):37-37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公转”一节属地球概论范畴,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之一。由于高一学生刚刚接触立体几何,空间想象等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涉及球体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很多同学更是难以理解。为此,本人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反复思考和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演示法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作图、练习等方法交替使用,相互补充,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一、演示与创设问题情境相结合,层层深入,以境诱思关于地球自转部分,可先放映一段有关“地球自转、公转”的光盘,给学生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看完之后…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该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大气运动和水运动的影响非常大。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地球的运动"深受命题者亲睐,因为这一节内容多计算,是客观题的最佳选择,且难度易把握,题目还可千变万化。但地球运动内容非常抽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很多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无法想象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更不用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所以"地球的运动"这  相似文献   

13.
"晨昏线"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节的难点内容,也是高一地理教材中一个典型的难点,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未加详细叙述,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讲授过程中如果能循序渐进地讲解,学生定能一步步攻克难点.  相似文献   

14.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15.
【教学细节】 不久前,听了高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湘教版必修I第一章第三节)的一节课,老师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 (一段录像:一个注满了水的水池,排水,形成水漩涡。)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沦,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即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相似文献   

17.
“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内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是一重点 ,也是一难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是这一部分内容的“精华”之所在 ,因而往往成为考试中的“热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转和公转的意义 ,尤其是指导学生正确判读光照图 ,也往往成为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学生对地球运动意义的掌握程度 ,可以通过光照图的检测 ,得到很好的反馈。一、极地上空观察在极地上空俯 (仰 )视地球的自转 ,所视的区域为一个半球 (北半球或南半球 ) ,正确判定所属半球 ,根据光照情况判断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  相似文献   

18.
刘绍春 《地理教育》2012,(Z2):21-23
一、知识构建"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探究四季的成因”是小学科学课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由于其中涉及地球运动的知识相对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因此这部分内容向来是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从四季形成的有关概念出发,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提出此内容教学设计的几个主要环节,期望能对教师因地制宜的课堂教学有所借鉴。一、四季形成的有关概念地球每年自西向东围绕着太阳公转,形成很多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林伟伟 《山东教育》2020,(11):56-57
地理学科的高考,侧重于对地理信息的把握、对地理图形的判读。对于一些等值线图、残缺图、异常图等,适时添加辅助线,可使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一、等值线图图1中PQ为锋面,XY线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