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一贯自称为“乡下人”,其“乡下人”心态对于创作的影响和制约在于:“乡下人”心态不仅促成了他富有个性的题材领域和艺术思维的形成,而且使他触及了生命原型,从而使其一些作品具有超越性品格。乡下人心态中的矛盾性蕴育了沈从文“美丽总是使人忧愁”的美学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的乡下人心态在其都市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海峡两岸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沈从文与黄春明的乡土创作既有一定的呼应与共鸣,也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一方面,由于受到沈从文文学启蒙的影响,黄春明的创作延续着沈从文的乡土精神,二人都有着相同的乡土姿态,显示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反现代性"色彩。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环境与审美理想的差异,二人在价值立场与批判指向上又有着鲜明的异质性。比较黄春明与沈从文的乡土创作,对了解两岸乡土文学的统一性与地区性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外来者"形象是"五四"以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形象。通常是以"启蒙者"、"布道者"等身份出现在作品之中,来为当地传播新的思想,启发民智。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外来者"这一形象被赋予了更丰富多样的内涵。在沈从文乡村题材的小说中,"外来者"这一形象更加的丰富多彩。这一形象将都市题材和农村题材结合起来,表明"乡村"与"病态都市"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乡村的淳朴民风人情已经发生了改变,某种程度上是"病态都市"的一种变相延续。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具有悠扬长久的艺术魅力.本文着重以<菜园>为例,剖析了沈从文小说中的意境美,指出对意境美的追求与再现是其小说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沈从文的散文和散文的沈从文的结合处入手,剖析沈从文的心路历程,揭示沈从文的独特性,探索沈从文现象之谜.本文首先探讨了沈从文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从"漂泊意识","温饱问题","性爱悲伤","失败感"和"批判意识"五个方面论述了沈从文初登文坛时的创作心态,也即沈从文初期散文内容的主要构成.最后,笔者集中笔墨讨论沈从文文学道路的独特性,企图从其性格,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论证沈从文早期散文创作是如何奠定了他后来的发展方向,给他后来的遭际的根源作出可能的解说.  相似文献   

7.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库普林的小说笔法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是20世纪初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亚玛》与古今中外相同题材文学作品相比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本文试对库普林和他的小说《亚玛》的文学特色做一个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8.
《媚金·豹子与那羊》是沈从文虚拟的一个湘西民间凄美爱情故事,这篇章法之外的小说通过文体互涉、考究的叙事、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实现了从民间故事到诗化小说的升华。运用起兴、淡远地环境描写、诗意的人物对话与山歌对唱,营造出恬淡悠远的诗意氛围。小说采用外聚焦冷静客观地再现故事情节,利用精悍的叙述声音介入完成了对乡土美好情怀的捍卫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运用象征把小说的内涵升华到了神性存在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张恨水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全能报人.报人角色贯穿了他全部创作的始终,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解读张恨水,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新闻事实作为题材直接进入小说的创作,使得张恨水的小说具有"信史"的价值;报人的职业特点,对他的创作转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张恨水一直坚持的小说创作的趣味性,实际上与民营报纸的市场运作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自身小说创作过程中突出提现了田园牧歌式的湘西小说情调,他对于湘西世界进行了纵情的描写。本文对沈从文小说特点及其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沈从文笔下的叙事特点和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沈从文的学者们大多从他的小说内容入手,探讨他小说所蕴含的人生意味,借以表现沈从文小说中各种状态的生命形式,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小说中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在沈从文的艺术追求中,有一点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他对于象征手法的创新运用。他是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象征手法的同时,大胆地吸取、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  相似文献   

12.
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水与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的湘西类小说散文中有精妙的关于水与女性的文笔。山水及女性成为沈从文天人合一为主体的自然生命观的表征符 ,是他生命哲学的形象化和具体化 ,也是解读沈氏小说中所渗透的思想的重要解码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的情调是道德困境中的同情观念.它既表现为对业已逝去的农业文明的眷恋、欣赏及其必然灭亡命运的嗟伤,又表现为对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嘲讽和抗拒,从而使这种同情意绪具有了丰厚的历史内涵,他的乡土小说也因此而具有了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同为乡土题材小说的沈从文的《边城》与韦晕的《春汛》在题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和两篇小说在地域色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本质差异的分析,从文化、艺术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典型性的比较解读。揭示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中成长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东南亚华文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体系的存在架构。启示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应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华文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汪曾祺的业师,在小说创作背景的取向、人本理想的寄托、散文化的风格等方面,汪曾祺和沈从文的小说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随着人们对沈从文研究的不断深入,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价值也不断得到发掘,对汪曾祺的理解,至今仍没有得到深入的开掘和全面的拓展。通过与沈从文的比较,我们对汪曾祺能看得更清晰一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案小说"与西方"侦探小说"虽都以侦破探察案件为内容,但两者无论从断案执法主体、破案方式、情节构造和叙述视角来看,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京味小说"中,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北京的人、北京人的语言都是这种文学题材的一种标志性存在.虽然时代和城市的发展变化,使得"京味小说"中这些标志性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过程的整理,总是能够理清脉络并追根溯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京味小说",认识"京味"."京味小说"作为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文学形态,以其风格现象引人注目,特别是新京味小说,它不仅继承了旧京味小说的传统,在新的时期里,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和发展,值得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诗体小说<唐璜>的"召唤结构"为读者的阅读开拓了自由的空间.对"召唤结构"的具体分析,一方面阐明"召唤结构"完成作者与读者互动交流和对其"封闭结构"革新的内在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展现"召唤结构"与生存意义上"未来"视角的同构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废名早期小说钟情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他喜欢把儿童设置为故事的主角,并且使用具有过去时间形态的生活经验做小说的题材。这一做法导致了他早期的小说写作多选择回顾性叙事视角讲述故事,这种选择既凸显出一个作家童年心灵体验作为重要资源被开发、被利用的状况,同时也表征了其对于作家文学审美追求并及诗化小说艺术风格形成所产生的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