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乐舞”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到周初,经过先秦这一段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逐渐确定下来,形成了一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可见,“乐舞”中歌、舞、乐紧密结合的形式,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从迄今掌握的资料看,早在原始萌昧时期,我国就有歌舞音乐的产生。这些资料有见于考古实物,也有见于文字记载。虽然只是萌昧时期的作品,但其中  相似文献   

2.
乐舞以它独特的功能,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先秦的乐舞教育,主要是指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它是礼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下面就先秦乐舞教育思想作些探索。一、先秦乐舞教育的形式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法。它大约在西周得以确立,孔子及儒家学者最后使它更加完善,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  相似文献   

3.
大唐盛世,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的顶峰时期。唐代乐舞在良好社会环境的孕育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涌现出大批舞蹈名作和舞蹈家。杨玉环作为唐玄宗的艺术知音,有极高的音乐舞蹈修养。本文从大唐乐舞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抛开政治因素,辩证的对这位著名舞蹈家在舞蹈艺术上的成就进行研究,深入剖析杨玉环在舞蹈表演、创作及教学上的贡献,并从舞蹈发展的角度给予杨玉环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歌唱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产生了不同的发声方法和歌唱形式,形成了不同的歌唱风格及不同的歌唱理论。在我国先秦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三者之间的依存程度相当高,从文献资料来看,到战国晚期,先秦的歌唱艺术仍未能与诗歌、舞蹈完全分开,声乐理论观点也散见于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著作当中,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仍可窥见先秦歌唱艺术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而且在文学、哲学、数学、地理、绘画等方面也有不俗表现。试从他文学作品里有关百戏、乐舞等文字内容出发,谈谈他的"技艺并重、形神意和""注重形式、情外魅力""德智明志、回归真实"等乐舞美学思想。试想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张衡再认识。  相似文献   

7.
康文静 《考试周刊》2011,(76):40-41
清商乐是魏晋时期的代表性乐舞,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哲学思潮,玄学思想家嵇康以超越哀乐、追求个体无限自由的思想成为那一时期玄学的美学标准,影响着魏晋时期乐舞文化的审美风格。本文通过对魏晋玄学思想和清商乐的阐释,分析玄学思想在清商乐中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了解魏晋玄学思想对魏晋时期的乐舞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他们在艺术上崇尚“和”的精神;先秦道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虚无”,他们在艺术上追求“虚”的意境。论文仅从“中和”准则和“虚无”思想这两方面,谈谈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音乐、建筑、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试作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9.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10.
整个封建社会是有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的社会。所以儒家一直也将中国艺术道德化和政治化,因为当时的大儒也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作为教化工具,以便有政治上的功用。本文对周代出现的礼乐舞蹈中的儒学精神进行探讨:首先,就孔子"乐与政通,文以载道"的乐舞思想进行分析。其二,周礼恰好与孔子的乐舞思想相通。礼乐是对人伦理道德教化的工具,也是为王权服务的政治手段。最后,从道德、人格、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对礼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美学著作,第一次从"乐"的角度对儒家诗教中"观风"思想进行了总结,并将"观"细化为政治之观和伦理、风俗之观两个方面,"观"的最终目的是"移风易俗",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是艺术对人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3.
舞蹈是身体有节奏的动作,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舞蹈艺术中,舞蹈与音乐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相辅相成。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舞蹈和音乐一直紧密相联。在古代,音乐与舞蹈就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将音乐称为"乐舞"。在舜统治时期,代表性乐舞叫做《韶》,又称《箫韶》,孔子曾赞其"尽善矣,又尽善也"。秦、汉、两晋、南北  相似文献   

14.
唐代乐舞诗是唐代高度发展的诗歌艺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产生了一批描写舞蹈的名篇佳作,这些诗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蔚成乐舞诗坛百花争艳的奇观;二、运用恰当的动词、生动的比喻和动静相生等手法,艺术地再现舞蹈的动态美;三、使用多种修辞格和景物描写,创造审美意境,将舞蹈形象转化为诗的美学形象。  相似文献   

15.
南阳是我国发现汉画像艺术的地区之一,汉画像数量最多,是研究汉代的重要资料。本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和"是其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的生成背景,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史称先秦时期)。我们所要阐述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音乐本身之"和",而且蕴涵在当时不同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之中。通过对重要人物及著作论述进行阐释,我们可以感受到"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整个传统美学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发现从现已出土的有关西周时期出土的编钟乐器,从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诸位儒学思想家及其相关的美学著作和史书记载中都无不浸润着"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远古的乐舞自三皇、五帝直至夏、商、周三代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承传与发展,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作品丰富多彩,反映了诸多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与风貌,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乐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我国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乐舞的特征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中国古代乐舞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临沂出土的汉代乐舞类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流行的盘鼓舞、长袖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汉代临沂地区的乐舞艺术呈现出世俗性、伴奏乐队多样性、以及美学上的技艺精湛、婉转优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从古代"诗乐舞不分"的艺术初创阶段开始,音乐跟诗歌、舞蹈一样作为线性艺术的典范,因其自身对于人类情感的独特表达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音乐与情感演绎方式的变革都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论域。尤其是进入20世纪20年代之后,关于音乐创作与演绎的阐释逐渐走出传统意义上的路径,呈现出一种跨越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全新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