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新时期的军旅文学继承和发扬了“文革”前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的优良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多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多层次描抹军营生活、多视角刻划人物性格,使新时期的军旅文学由高亢单纯的“清唱”走向了雄浑繁富的“和声”。  相似文献   

2.
“雄心”与“野心”界限的消弭──简论新写实小说《绝望中诞生》赵江滨军旅文学正在发生某种急遽的转折。以往的军旅文学曾经形成的正统单一的崇高、壮美的审美风范,由于流变为军旅文学发展的陷井与窠臼,遭到越来越多的军旅作家的抗拒。这种信号在表面上仍充溢着崇高、...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创作有两个特点:情感的私人化处理和面向自我的写作行为。女性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初期逐渐从失语状态突围到20世纪90年代发出独立声音。是显著的前进;但这种声音还相当微弱,只是一种“独语”状态,距离建立与男权话语社会相剥离的独立空间还较遥远。从“无语”的艰难突围到“独语”的深深寂寞。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平等充满活力的两性对话语境尚未形成,女性文学、女性小说的狂欢还没到来,因此,女性小说的繁荣不仅需要独立化的创作状态还需要真正确立自己的性别空间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4.
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军旅小说的创作革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十七年和文革十年的政治先行阶段,八十年代的突破探索阶段,九十年代至当下的新军事小说阶段。军旅小说,由于其特殊的题材限制,在人物刻画、主题呈现、思想构建中都曾有过很多的创作局限性,发展到今天,随着社会和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这种局限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改善,这是军旅小说创作中的一大进步。但由于受前代作品的影响和文学边缘化的冲击,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创作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困境。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军旅小说的发展历程和当下文化大环境简要论述新世纪军旅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所取得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在本世纪之初,尼采一声“上帝死了”的断言,宣告了一个现代神话一“永恒偶像”的终结。文学在走向“自我”、走向本体的发展中,使人的母题置于作家所关注的焦点上。故张扬主体意识与压抑乃至消除主体意识就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隐性问题。而我国的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期文学,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交互变奏已日渐明显。有人因此慨叹“文学的世界很精彩,文学的世界很无奈”。那么,何处精彩,为何无奈?这便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主旨所在。任何一种阐释,特别是文学的阐释,要是没有主体意识的介入,要是没有政治意识和时代因素的参照…  相似文献   

6.
走向卡尔维诺——论王小波对卡尔维诺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浩 《文教资料》2008,(13):17-20
自由想象、追求小说叙事无限性是促使王小波走向卡尔维诺的重要因素,而这同样是卡尔维诺艺术经验中的重要环节.王小波和卡尔维诺同样抱持着自足文学观,他们视小说为一种智力活动的领域.他们的小说同样重视自由想象、叙事无限性,这同时也是他们小说如何从二十世纪文学危机中突围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军旅小说即军事题材小说.以战争小说为其正宗.在中外小说史上占着十分显要的地位,又是现代军事文学的主要艺术样式。“军事题材文学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质.起着一仲烛照与撮英的作用。在军旅与征战的风尘中.浸溢着社会最深广的悲欢离合之情.凝结着人类最明亮的睿智聪慧之光。……历史上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文学作品,常常成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概括与一个民族的灵魂写照。”①在中国.在当代.军旅小说以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革命军人的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由于中国军队与国家政治生活乃至所有社会生  相似文献   

8.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树立精品意识 繁荣微型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 2 0余年的发展 ,中国现代微型小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但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不小的危机。强化本体意识 ,规范文体 ,关注文学与现实的内在精神联系 ,突出小说精神 ,精妙构思 ,力求创新 ,树立精品意识 ,使微型小说的创作在“数”的繁荣之后再走向“质”的辉煌 ,这是微型小说永葆生机的法宝。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军旅文学的特点时,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让视线沿着“英雄主义”的流变路线前进。实际上,如果仔细追究历史上与军旅有关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没有经历苦境的“英雄”是不存在的,而没有生产“英雄”的苦境却很多。本文选择“苦难”为线索,换个角度解读新时期的军旅人生小说。  相似文献   

11.
乐钧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诗人,其词和骈文功力也不凡,在乐钧的作品中,其文言小说集《耳食录》足可以与其诗文相媲美。在《耳食录》中,作者或以传奇志怪,或以笔记志异,表达自己丰富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认识,其故事和题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耳闻和朋友相赠、借鉴和利用前人的著作和作者自己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4.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故乡的关注一直是刘震云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这条感情的流脉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为我们探究其创作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向度:他怀有怎样的一个故乡情结?又何以表达这一故乡情结?文章以刘震云从初入文坛的创作到三部“故乡系列”长篇小说这一向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其创作进行一些深度的探悉。  相似文献   

16.
经过20年的发展,海南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文学海军"。这支队伍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海南不再是一个文学小省,但它的生态还不够平衡,本土性的长篇创作仍待加强。如何给天生丽质的海南岛注入意味深长的文化内涵,依旧是海南创作人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许辉的创作经历了整个新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行走”是其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特殊的人称修辞昭示了其文化身份的双重性,以及创作主体自我的倾向性选择。直观化的呈现方式,则造就了其简单微涩的风格,也传达了他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寂寞而超脱的“我”化感受,传达的是一种神思和空灵。许辉的小说与新时期众多的小说思潮中的创作具有相似性,但它从来就行走在思潮的边缘。  相似文献   

18.
“妒妇”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古存在,而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也很早就在文人作品中出现,尤其是明末清初之际,“妒妇”题材的小说可谓蔚为大观。这种特殊的丈学现象也被当今学者所注意,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对近十年来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述,无疑将对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妒妇”文学以及繁荣当今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梅国云小说《第39天》以“转业”为议题,通过塑造牛大志这一形象,反映了转型时代的军队与社会生活场景。在作者的叙事中,以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为主线,不断地将人物抛掷于生命的悖论情境。于是,以精神分析承载社会批判,梅国云的小说创作成为现实主义传统的一个新的注脚。《第39天》超越了“转业”这个议题,进而超越了军旅小说的框架。梅国云的写作再次证实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隐秘联系,也是将小说“再政治化”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20.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