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顾问:我们团驻在新疆北部,经常有粮多好的新闻线索可写。可我每次下去采访,都不知从何入手,不知要了解哪些内容,往往满怀信心而去,垂头丧气而归。请问,下去采访应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新疆李军华李军华同志:你提的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的同志中普遍存在。采访是为写们民务的,一般来讲,写作需要什么,就重点采访什么。既不能像大海捞针,涉及面太宽,又不能太急功近利,采访范围过窄,“捞一把”就走,而要从实际出发,缺什么就重点采什么。为了说得更明白一些,我现在从几个不同的情况*谈谈。一、找线索式采访。这种采访往往…  相似文献   

2.
谈起写稿,有些业余报道员总认为自己身边无新闻可写,不如记者可到处采访;还有的认为本单位的新闻,也让记者“挖”跑了。其实这种“认为”是以偏概全,有很大的片面性,根据我个人近几年的体会,我认为:  相似文献   

3.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采访过程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对方提供的素材,也往往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相干的。作为素材,这些东西在你未确定写作的“眼”之前,都是必要的,不可少的。虽然有的时候,在采写前你作了充分的准备,也列出了采访要点。但是,采访中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事不如愿;有时甚至会发生采访了竟没有可写的东西的情况。1989年初,十三冶六公司团委向我提供青年突击  相似文献   

5.
典型·生动     
国庆特别节目“66小时不间断播出”,我参加了生活篇章的拍摄工作,我的选题是《走进多彩的生活·都市里的村庄》──报道郊区农民在改革开放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紧张而深入的前期采访,真是收益不小,收集到的各种材料记满了我的采访本,几乎每一个素材都足以从某个侧面反映郊区农民生话的巨变,而正是这让我为了难。选择哪些素材进行拍摄呢?这些年来,观众的欣赏品位在不断提高,虽说是成就报道,主题内容突出的同时,节目还应当要好看。这是这次国庆专辑的总要求,也是每个编导必须做到的。面对前期采访的众多素材,我所做的首先是…  相似文献   

6.
采访之乐     
写报道没有素材就好比巧媳妇无米,难以为“炊”。要解决“米”的问题,就只好东奔西跑找“米”下锅。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这找“米”之中也有诸般乐趣,如果有段时间不往外跑一跑,采购点“米”回来还浑身不自在呢。因此,采访是通讯员生活的一项重要而有趣的内容。采访乐趣多。为浓缩这种乐趣,凡二、三公里的近距离采访,我一般步行,这样既可以活动筋骨,锻炼身体,也可以通过思考,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而5公里以上较远的地方,那就只有利用双休日乘车采访,乘车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可以与被采访者多交流交流,有时还可以与被采访者…  相似文献   

7.
采访须求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牢记在心并身体力行的。今年1月采访英雄战士李向群事迹的经历告诉我,要做到自己笔下新闻作品真实,绝非易事。采访时,李向群生前所在部队、部队驻地桂林市、李向群家乡海南省琼山市已经收集整理了李向群事迹的大量材料和资料,素材十分丰富。但一细读,总觉得发生在李向群身上的有些故事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有的细节经不起推敲。于是,我有意识地在采访中对准备采用的一些素材多做了一些调查核实工作。结果表明:小心无大错。以下略举几例。一、李向群是哪个部队的?李向群…  相似文献   

8.
<解放日报>体育部还是比较有气魄的,刘翔去美国开刀、做手术以及康复治疗,已有两个多月了,这次专门派记者张玮去采访.我想刘翔单就开刀、做手术、康复治疗来说,确实也没有多少新闻可写呀!  相似文献   

9.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常听到有的农村通讯员说自己是“井底之蛙,天地太小,没啥可写。”我觉得,农村通讯员写稿的确有许多困难,坦只要肯吃苦、勤钻研,是能够出成绩的。我自己的经历就能说明这一点。去年仅半年多时间,我就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发表了14篇报道,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通讯员只要多听、多想、多跑,便大有东西可写。一次我去县城办事,满街人都在议论今天县上开的英模报告会上,本县一位税收同志获全国劳模,说他为收一元钱税在纳税人门口坐等了8个小时,人们发出喷喷的赞叹声。我决心去采访他。那天下着大雨,地里活干不成。我约了另…  相似文献   

11.
业余写稿几十年,有不少人问我:“你怎有那么多材料可写啊?”告诉你,我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身边不离一本“拟题簿”。我的这本“拟题簿”,前面几页记准备要写的文章题目,后面记有关已掌握的素材,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有一点意味且可以挖掘加工成章的东西都记入该簿。一本用完了,再将可用未用的内容转抄到下  相似文献   

12.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采访时总是随便找个本子或纸片,用完后就随手扔掉了。老通讯员批评我这样做不好,说使用采访本也有讲究。访问,怎样使用采访本才更科学呢?北京驻军肖吴肖吴同志:采访本是为采写新闻服务的,如何使用采访本,应从各人的实际和习惯出发,不必“一刀切”.但使用采访本确实也有个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这里,我把我所知道的一些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一、采访本要采访专用,不能随便将日记本、笔记本、摘抄本拿来当采访本用。这样,采访本便于查找和保存。二、采访本要精巧,便于携带,用完一本,再用一本。如果能编上…  相似文献   

14.
北方深秋的寒风,刮走了营区的最后一片绿叶,清冷的月辉下,戴宝庆怀揣着采访笔记本,兴冲冲地走向宿舍。万籁俱寂,隔壁宿舍传来两个人悄悄的对话声:“退伍战士的名单已确定了,有没有戴宝庆?”“没有,他得继续留队。”“他都第六年兵了,是想转志愿兵?”“不!上级有规定,病危和濒临死亡的人员不准退伍。”戴宝庆心里一愣,他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身患重病,难道这可恶的白血病就要让我告别这个世界了吗?不能!还有那么多的稿件等着我去写。随即,他铺下稿纸,把刚刚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倾诉于笔端,化作一行行饱蘸生命激情的文字……也许…  相似文献   

15.
我们深入基层采访或参加一些会议,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材料一般,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写。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轻易放弃。我每到一个单位,都抱着不能白去一趟的想法,总是要写点东西,办法就是从多侧面去思考,也就是多换一换角度,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有时就会在山穷水尽之中,突然转入柳暗花明的境地。在没有什么可写的地方,写出有份量的文章一次,总后勤部天津工厂局的老通讯员张玉林非要让我到他们所属的一些军工企业去采访。我们来到地处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写批评稿,每当稿件一脱手,总有朋友这样劝我:“其它可写的东西多着哩,你何必担这个风险?”可我总认为:写批评性稿件,只要是事实,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批评得有理,就别怕担风险(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一、要从“沙”里淘出“金”来,首先要检验一下,你所拥有的“沙”是不是“金沙”——即含金的沙子。我们掌握了各种新闻素材之后,也应首先鉴别一下,哪些是含“金”的素材,哪些是不含“金”的素材,然后从含“金”的素材中,选出“含金量”大的素材。倘若这些素材“含金量”不大或根本不含“金”,那就像巧媳妇无米做饭,再有本事也不行。 二、要从“沙”里淘出“金”来,还要善于慧眼  相似文献   

18.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9.
我今年28岁,是新闻写作阵营中的一名新兵。去年7月调到卢氏县县志办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在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稿34篇,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首既往,我将我的做法总结为“六多三不法”。 首先是多留神,多观察,多思考。要时刻保持紧张的采访状态,不断培育自己的新闻敏感,就连见了老同学、老同事、乡里来的亲邻,也总要打听他们身边的新闻。做到了这“三多”,手边总有写不完的新闻素材,才不会为无“下炊之米”而发愁。比如在我家乡的邻居中,有父子俩连续三年为地里种啥而争争吵吵,最后因循守旧的父亲在一次次教训面前终…  相似文献   

20.
我认为.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不可一味追求写稿数量,盲目追求上稿率,而应该脚踏实地,写出高质量.有分量的稿子,既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又鼓动群众努力工作.也有利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搞好经济建设的大局。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写稿坚持拾遗补缺。我是一个教师,生活在学校,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写好本单位的新闻稿件。一个偏僻小县的初级中学,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素材不多,但不是绝对没有可写的新闻素材.能在县、市级地方报纸见报、电台播出的新闻素材还是有的。可是报社的记者和专业通讯员不到校采访,新闻素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