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张雯昊 《考试周刊》2011,(72):223-224
器乐教学是以绝大多数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它作为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议音乐教师要注重音乐学科的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进行器乐的进修、学习。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讲者与听者的关系,应以学  相似文献   

3.
创新教育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它既对学生,也对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在学科中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教是为了创造性地学。小学音乐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从音乐中学习音乐,从音乐中获得美感体验,从音乐中体现学生的审美价值情感和创新智慧价值,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成功。而“聚焦于问,寓学于乐”对孩子们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使音乐教育能敞开自己美丽的胸怀去真诚地拥抱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4.
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不仅通过唱歌、欣赏等教育活动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年儿童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教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学,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及思想情感教育的手段。成功的音乐教学不是孤立的,只有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提高其全面素质有机结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就是儿童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儿童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展儿童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儿童的欣赏兴趣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高中音乐必修模块,音乐鉴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通过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鉴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通过这种陶冶,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它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美的教育,主旨就是美化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进而使学生喜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10.
音乐课程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是主课,但是在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必不可少。音乐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其教育展现形式让学生有不同于文化课的学习感触,与文化课的学习相辅相成。高中音乐教师要通过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把音乐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获得艺术享受,喜欢音乐,受到思想的启迪。如何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取决于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我从以下几点对此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重要内容的途径之一。音乐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然成为音乐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本文分析了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深入研究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础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为背景,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学为前提,针对审美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转变高师声乐教师教学观念、加强高师声乐教师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审美的体验、紧扣情感因素,激活学生心灵中的审美感受的高师声乐课程审美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3.
音乐心理教育是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学生感受、体验、表现以及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施加心理影响并与学生自主构建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教育.通过对音乐心理教育内涵与价值的探索,从转变角色、增强能力、提升素养、注意方法、讲究策略五个方面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期待.  相似文献   

14.
高校把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加强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使学生在文化传承、人格修养等个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而且能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力的提高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选材上对民族性的作品用的也很少。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高师音乐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课程与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以高师音乐学专业相应课程为模本,专业性强,程度偏深,内容繁杂,不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部分学生因为音乐基础薄弱,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更是产生了畏难情绪,加之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滞后,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都很低.为改变这一现状,在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在了解学生音乐基础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与要求,改编教材,增加学生将来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在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其对乐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对高等院校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它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音乐教育的特性入手,着重探析了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和实践与理论维度上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并对实现美育功能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面临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岗位适应期长和专业素养欠缺等现实困境。其主要原因,一是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偏失形成的人才培养质量错位,二是专业课程结构失衡造成的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导致的师范生人文底蕴不足。创设丰富的情景性情意课程、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创新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提供微案例式研究型课程等是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音乐教育培育民族精神,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音乐鉴赏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通过领悟音乐作品中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可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students' (N = 579)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profiles, the temporal stability of these profiles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profile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well-being (i.e., school value, school burnout, schoolwork engagement, satisfaction with educational choice). By means of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four groups of students with distinct motivational profiles were identified: indifferent, success-oriented, mastery-oriented, and avoidance-oriented. Motivational profile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cross the transition; half of the students displayed identical profiles over time and most of the changes in the group memberships were directed towards neighboring groups. Regarding group differences, indifferent and avoidance-oriented students showed less adaptive patterns of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well-being than did mastery- and success-oriented students. Both mastery- and success-oriented students were highly engaged in studying and found their schoolwork meaningful, although success-oriented students' stronger concerns with performance seemed to make them more vulnerable to school burn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