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生育政策,是政府为调节妇女生育率以期达到预定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素质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规范、措施的总和。当前我国实行“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数量过大、增长速度过快,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主动地引导、规范、治理每个家庭的生育行为。自从  相似文献   

2.
人口众多是几乎每个人部知道的中国国情,人口问题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关于人口多好还是少好的争论曾经异常激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厂泛地影响了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个人的生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被提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从7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使中国人口少生了3亿多人,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国人口控制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3.
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5,(1):50-51
中国2035年后可能面临"人口负债"人口数量依然是世界第一的中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过去数十年里,中国可以说是充分品尝了人口红利的甜头。中国大约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人口红利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  相似文献   

4.
巨大的人口数量,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然而。我们在加强人均意识的同时,必须也加强人口素质意识。提高人口素质,挖掘人口素质潜能,对于把中国人口数量多这一基本国情由劣势尽量向优势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之一,其人口结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未来发展能够起到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社会形势下,为了推动人口的均衡发展,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全国生育率,我国于2016年起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这一举措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同时在许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引发热议."全面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情况,通过调节出生人口总量来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强优质人才储备,最终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全面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一胎家庭的再生育意愿并不强烈,导致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差距较大,所以本文将结合由郑真真、张春延等人编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一书探究新时期下我国已育一胎的家庭再生育意愿的形成机制,并针对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展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世界科学界公认,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成功地抑制了人口急速增长.总和生育率(平均妇女生育数)从6.0降到1.8左右,已经15年低于更替水平.年出生人口从2880万( 1965 - 1970)降至1600万( 2008),自然增长率由2.6%减至0.5%.只要再坚持一段低生育政策,25年后中国人口可望稳定在15亿左右,接近零增长.一百年来中外政治家和知识界担忧的"中国人口大爆炸"的引信已被拆除.这是中华民族千秋史上的重大转折,科学理性的伟大胜利,为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极大提高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信心[1].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各国人口学界都认为:"中国通过计划生育成功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实现了社会人口转型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两大奇迹,为世界发展积累宝贵知识和经验[2]."西方少数人对中国人口政策的警言恶语也已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各级政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新机制,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是"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总揽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目标,同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也是落实我国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事件。但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要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域、经济、宗教和人口文化素质不同因素灵活的进行。新疆喀什地区有其特殊的社会、地理环境,要提高这一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质量就必须开辟合理的途径。下面重点以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人口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广大计划生育工作者肩负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历史重任。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仅要认真总结过去的成绩,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经济人口问题的道路,让计划生育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更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  相似文献   

11.
贫困与计划生育是现今中国的两大难题,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贫困使人们的生育欲望非常强烈,从而严重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强烈的生育欲望使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很不和谐,使消除贫困变得困难重重.这里对三都县人口状况探析.对消除贫困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事件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关于国家将放宽人口生育限制,允许生“二胎”的政策,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已出面正式予以否认,并称中国将坚持低生育的人口政策。人口问题在中国早已不仅仅是一家一户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都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需求也决定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发展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基数的人口密度曾经一度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自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制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政策后,近30年来我国人口数量相对保持稳定,但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却在悄然转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下面我们将浅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深圳市福田区2016年"全面两孩"生育意愿调查数据,对政策目标人群的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显示目标人群仅36.44%有明确二孩生育意愿,"全面两孩"政策对社会生育力的实际提升效果可能远低于理论测算值.生育计划安排集中在最近3年,将形成人口出生高峰.妇女年龄大、经济负担及影响夫妻事业发展等原因成为降低二孩生育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而理想子女数多、第一孩为女孩及健康状况好成为提高二孩生育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简述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一方面,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使我国在新世纪将面对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最高峰、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最高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引入使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却不断下降。2002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85亿,就业人数为7.4亿人。虽然目前我国生育水平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年龄构成轻,人口惯性增长特点十分显著,人口增长态势和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各种人口预测表明,下世纪30-4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从1987年至2013年这27年的中国人口数量及每年人口的增长率,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建立了增长率与年份之间的函数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未来15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进行预测。如果增长率以2‰作为警戒红线,中国将在2022年已经达到人口增长率的警戒线,到2030年,人口增长率已经下降到1.2756‰,这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相一致,必须放开二胎。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人口转变进入新阶段,即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人口抚养比停止下降,过去30余年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亟待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来获得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驱动力的、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源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形成新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关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获得可持续经济增长源泉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改善这一生产率来源的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特点,从人力资本培养、应对老龄化和调整生育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的非智力素质提高人口素质,要看提高人口素质的哪一方面。如把人口素质分为人体素质、智力素质以及非智力素质,现阶段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突破口乃是非智力素质。关于中国人口的非智力素质,目前尚无通用的指标,要评估中国人口的非智力素质状况,可参考一些抽样调查结果。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等单位于1987年联合进行的“中日青年工人劳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粮食安全的我国耕地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年"粮食海啸"引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值得我们对粮食安全进行一定的反思.迄今为止,立足于自给的中国粮食供给基本处于安全范围之内,但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等突出问题.未来中国粮食安全面临人口持续增长和耕地不断减少带来的双重压力,而且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对农地资源的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需要确立以"粮食生产能力"指标为核心的农地保护政策,选择"紧凑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并积极拓展和利用海外农地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