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孩子的班主任说我的女儿学习好,性格活泼,独立生活能力强,要求我在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推辞不过,我就向大家介绍了下面几点家教体会。一、让孩子经受点挫折“再苦不能苦孩子”,这是大多数父母的认识。如果说让孩子吃点苦,有些家长就不一定理解了,有的家长虽然理解但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对孩子而言,家庭的温暖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他们还需要挫折教育。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受到挫折教育,能提高耐挫折能力,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活。挫折教育的思想,我早已知道,但是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还是去年的事。去年…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小学普遍开展的快乐教育、亲情教育、赏识教育已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所关注,但对于挫折教育的关注显得相对不足。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挫折教育不是批评、罚站、不给吃饭,与孩子对着干、让孩子服输,也不是单纯让孩子吃点苦。  相似文献   

3.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4.
一、改善家庭教育 (一)接受挫折,磨练意志 许多家长说:“我们吃过的苦太多太多,不能再让孩子去受苦,要让他们生活的快乐幸福”。但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应是让孩子成熟、成人、懂事。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艰辛、什么是挫折,又怎能成熟、成人?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一种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你尽管费心费力地给了孩子那么多,可孩子未必能理解、能领情。由于没有苦的体验,就很难有甜的感受。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经受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对苦与难、失败与挫折的切身体验,使他们得到一种悟性,并得到意志的磨炼,从而学会自立自强,学会自己成长。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但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结果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家长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导致孩子的快乐不翼而飞。因此,很多家长进一步认识到,应该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有些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要么边吃边看电视,要么边吃边玩玩具,吃一顿饭要两个小时。但若是问起老师在幼儿园吃饭怎样,老师居然说他(她)吃饭很好,有时还得第一名。孩子为何会判若两人?究其原因,是家园教育不一致。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助于平衡膳食,利于消化器官的吸收,因此幼儿园很注重幼儿饮食习惯的养成。有的幼儿通过老师的帮助自己能好好吃饭,可一回到家家长却不重视这方面教育,孩子难免又犯。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在园吃饭一样好呢?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值得家长借鉴,同时还要做到家园配合保持一致才好。  相似文献   

7.
家长常常注意防止孩子病从口入,做饭时认真清洗蔬菜,孩子吃东西前也要让他把手洗干净。但是,家长很少关心孩子在吃饭时的心理状态,也不太注意他是不是心情愉快地把饭吃完的。要保证孩子在餐桌上的心理卫生,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1.避免孩子在吃饭前的情绪过于激动。如果孩子刚刚进行了一项较为剧烈的运动,那么他一定很兴奋,家长这时候让孩子吃饭会影响他的食欲。家长要让孩子在吃饭前的一段时间停止正在进行着的运动,保证他在一种平静的状态下吃饭。另外,孩子因为年龄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他可能因为与小朋友发生了一点儿矛盾而不愉…  相似文献   

8.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吃点苦,受点累,经历点挫折,正是爱孩子的表现。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时,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策略一:直面现实,细致引导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可以说,挫折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家长应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  相似文献   

9.
家长们常常焦虑于孩子有挑食、偏食、厌食的毛病,尤其是不喜欢吃蔬菜、喝牛奶。一些家长感叹:“不知孩子到底要吃什么!”这时有的老年人就介绍经验:“让他饿去,看他吃不吃饭。”其实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好吃”本是孩子的天性,是食欲的关键,但现在的孩子根本就不饿,怎么去“好吃”?分析起来,出现挑食和厌食的主要原因有: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他们在物质方面尽其所能地给孩子提供优越条件的同时,却常常忽视必要的意志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减弱,无法面对失败、挫折。如何协助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力,让他们挑战成长中的一切风雨,直至成为真正的强者,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陈丽萍 《考试周刊》2009,(30):223-223
“身在福中不知福”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弱,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大发脾气,任凭老师和父母怎样安慰都不依不饶。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和父母意识到应该给孩子进行AQ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2.
鹰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画面: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父母把鱼头给了年逾古稀的爷爷,把鱼尾给了年过花甲的奶奶,把味美的中间一段分给了孩子。对于这对父母的做法,我不敢苟同。也许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就是爱孩子;可我觉得如果家长们只一味地让孩子养尊处优,而不注重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给孩子多方面的锻炼和教育,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孩子,而是害孩子。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孩子吃饭没有固定的地方。有的是端着小饭碗东奔西走,边吃边跑;有的孩子厌食,家长端着饭碗左哄右劝地喂,一顿饭吃个把小时。定位进餐能够改变孩子吃饭“漫不经心”的坏习惯,减少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使孩子进食时情绪稳定,专心致志地进食。一般来说,从孩子7个月起即可开始进行训练,让其坐在童车里喝牛奶、吃水果。刚开始训练时,如果孩子不肯坐在童车里,妈妈可以假装不给他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变得更为优越了。如此优越的生活条件在为孩子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可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孩子们失去了体验逆境或挫折的良机,导致意志品质脆弱,出现了“精神缺钙”现象。一旦生活出现波折,孩子们就显得束手无策,常出现懦弱、孤僻、任性等心理状态。因此,对孩子们进行挫折教育,是关系21世纪人才素质的大事,广大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教孩子独立去对待、去战胜,让孩子在困境中去经受磨练,摆脱困难,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  相似文献   

15.
因孩子不好好吃饭而焦虑的家长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在让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头疼不已,常常要闹得鸡飞狗跳.关于孩子的吃饭问题,很多父母真是操碎了心,不是担心孩子吃得太少,烦恼孩子挑食的坏毛病,就是头疼孩子吃饭不能乖乖坐着吃,这些问题弄得家长时常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6.
刘卫 《家长》2011,(Z1):17
让孩子永做第一既不现实,又会加重他们精神上的负担。只要健康向上,保持乐观自信,能勇敢面对挫折,孩子就应该是我们家长心目中的"No.1"。  相似文献   

17.
众多杂志、报纸都曾对中日家长的儿童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进行过比较,其中有一点,认为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最常举的例子就是,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了,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在中国,如果孩子被地上的石头绊倒了,孩子不会努力地自己爬起来,只会趴在地上哭,家长则会立马跑过去扶起孩子,并拾起石头扔得老远,嘴里还念叨:“该死的石头!”转身对孩子说:“宝宝不哭了,都是石头不好。”于是,孩子心安理得,大人理所当然。比较结果,舆论认为,我国家长的做法只是让孩子暂时破涕为笑,但是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就会不…  相似文献   

18.
徐群  钱俊枝 《教书育人》2001,(15):44-46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不乏其数,他们希望子女将来能出人头地,但苦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孩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特别是现在中学生的家长,多是单位、家庭的主体,工作量大、家务活重,因此与孩子交流较少,即使关心,也只停留在孩子考了多少分上。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教育的任务就交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做家长的只要能保证他吃好、穿好,供他完成学业,就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了。这些认识都是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班主任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9.
刘卫 《家长》2011,(2):17-17
让孩子永做第一既不现实,又会加重他们精神上的负担。只要健康向上,保持乐观自信,能勇敢面对挫折,孩子就应该是我们家长心目中的“No.1”。  相似文献   

20.
孩子不爱吃饭是令家长们头疼的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不要过分担心孩子不吃东西,只要他身体健康,没有生病便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孩子饿了,他自然会吃。孩子的胃口不可能每顿都一样,不要强求孩子一定要吃多少。二、除考虑营养以外,孩子的食物还要注意色、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