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杰 《新闻前哨》2010,(5):101-101
“社会聚焦”专栏是云南日报“昆明新闻”版的一个主打栏目。创办于2005年3月。经过5年的精心策划和组织实施.“社会聚焦”栏目成为了云南日报关注社会民生、贴近百姓生活的一个著名品牌栏目,被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新闻名专栏”。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1999年第8期针对作者不太了解该刊办刊思路和编辑意图,对栏目的基本功能不清楚,投稿缺乏针对性,上稿率低的状况,特开辟“《中国记者》栏目编辑构思与组稿要求”小栏目,简要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栏目宗旨”、“栏目定位”、“栏目特点”、“栏目要求”、“栏目编辑”、“联系方法”等内容。文字不多,但颇有针对性;甚至连文章字数和尽量提供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等要求也明确告知。读者一看便知如何投稿了。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8月10日开始,南方周末在头版的最顶部开了一个栏目叫“每周快论”。此前,在头版的最底部有一个栏目叫“周末茶座”。“周末茶座”、“纵横谈”、“法眼”和更早以前的“社会走笔”是南方周末极具影响力的几个言论栏目。除“法眼”是专业论坛之外,其他几个栏目均以针砭时弊的杂文为主。  相似文献   

4.
《头特区晚报》自2000年推出财经新闻版“今日财富”起.十分注重名牌栏目的培育和经营,精心打造了“小本淘金”、“财经人物”、“理财锦囊”、“财经拍案”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名牌栏目。五年来,“今日财富”版能在同类经济专版中异军突起,成为《汕头特区晚报》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这些栏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亢海玲 《新闻窗》2007,(2):18-19
《中国青年报》素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青年发展”为神圣职责,“青年调查”栏目是其特色栏目之一,在读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该栏目最初为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1995年创办的“调查·观察”专刊,独立策划、实施、发布民意调查与市场研究结果。2004年6月,“调查·观察”改为“舆情”,2005年7月,改为“青年调查”,每周出一刊。笔者对2006年9月18日-2006年11月13日的“青年调查”栏目共33篇报道进行归类分析,对其议程设置特色进行了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响亮的栏目     
《新闻知识》杂志设的栏目30多个,其中办得很有特色的栏目有“卷首论坛”、“新闻研究”、“新闻纵横”、“总编辑角色谈”、“得奖新闻采与谈”、“谈谈经济报道”等等。而“谈谈经济报道”栏目是比较难办而义办得比较成功的。如1991年第6期刊登的《寻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从1995年1月创刊,以社会上不被关注的冷点切入,作深度调查报道。2004年6月开始,“冰点”栏目扩展为四个版面的周刊,分别为“冰点特稿”、“冰点周刊”、“冰点探索”和“冰点人物”,批评报道较多出现在“特稿”和“周刊”栏目中。
  广义上的“冰点”栏目内容文本包括了整个“冰点”周刊的所有文本,狭义的文本只包括编辑记者实际采写的新闻作品。综合来看,狭义的内容文本是主流,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笔者将研究目标缩小到狭义的内容文本,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探索。“冰点”栏目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上的处理,都对内容文本精益求精,增强了批评报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一 浙江电视台《生活》栏目,是纪录手法拍摄普通老百姓生活故事的栏目。这个栏目从1995年8月开播到1999年底,历时四年多,共播出二百二十多期。观众收视率在社教类栏目中一直名列前茅。1998年被台里评为精品栏目。《生活》每一期三十分钟,三个小栏目,分别是:表现青年人的“边走边唱”,表现中年人的“一路风尘”和表现老年人的“踏遍青山”,  相似文献   

9.
《新安晚报》“花季雨季”栏目于1993年创设,是一个延续近30年的名栏目。2020年,《新安晚报》适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新安花季”,实现了报纸版面与微信平台的互通共融。“新安花季”微信公众号创设之后,稿件来源拓宽、栏目容量增加、互动效果提升,使得“花季雨季”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欲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新安花季”可以采取如下策略:延续传统媒体名栏目优势,实现粉丝迁移;扩大传统媒体名栏目影响,实现报网互促;营造微信公众号自身之特色,实现优势提升;利用微信公众号互动之功能,做好读者服务;精心谋划呈现商业之价值,扩大栏目影响。报社应当将“花季雨季”的影响力转化为更强的品牌动力,在做好当下报纸版面、公众号的基础上,持续进行新媒体时代的栏目变革,更好地将这一栏目经营并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0.
《档案与建设》创办至今,已历经20年风雨洗礼,其业绩可喜可贺,亮点楞圈可点,文章可读可信,典型做法和经验可资可鉴。笔者感悟该刊的特色有三:一是栏目丰富。以2004年为例,《档案与建设》有15个栏目之多。其中既有信息量大的,如“要闻”、“信息传真”等栏目;又有学术性强的,如“学术园地”,“业务纵横”等栏目。既有宏观指导的,如“视点”,“局馆长论坛”  相似文献   

11.
从“杂货铺”到“专卖店”,形象地说明电视节目构成的发展历程。栏目化是当今电视节目宣传组织形式的主流形态。由“百货”的大而全、小而全,到如今“专卖”的专栏型、品牌型,是电视进入成熟期的显著标志。“仅中央电视台就有将近300个栏目,节目形态已相当复杂,同时每个地方台也有几十个栏目,全国加起来不少于1000个栏目”(罗明《电视有学、研以致用》《电视研究》98年第1期,第14页)。庞大的栏目阵容已经形成。在实行栏目制片  相似文献   

12.
杭州“西湖之声”广播电台有一档创办于1993年的新闻性专题栏目《报刊选播》。栏目长度30分钟,每天播出3次。近10年来一直以其精当的选题、精心的编辑和精美的播出风格,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其收听率一直高居“西湖之声”乃至整个杭州地区众多电台同类栏目中的榜首。1998年、1999年和2000年,该栏目曾三次选送省里参加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品奖评奖,连续三年均获省级政府奖一等奖。这是一档很有个性、很有风骨、非常“人格化”的栏目,也是一档历10年之久、常办常新、与时俱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13.
一、抓住属于你的75秒———为什么要提高栏目效应?栏目是版面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元素。好的栏目就是版面的眼睛,有之则亮,无之黯然。2004年12月底,人民日报编采分开改革前夕,王晨社长在和版面主编座谈时,提出了四个结合、四个提高。“四个提高”包括:提高稿件质量、提高引导水平、提高版面效果、提高栏目效应。2005年3月,张研农总编辑召集版面主编开了个“务虚会”,提出把做好栏目作为加强主编“执掌版面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版面主编学会“用80%的精力去做20%的事情”,抓住头条,抓住几个重点栏目。依我理解,好栏目是版面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4.
刘晓闽 《传媒》2001,(9):48-49
我们不难发现,报纸一般都拥有专栏,杂志也基本上有固定的栏目。很多读者都是冲着自己喜欢的某个版或某个栏目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由于小说类选刊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设置一些“五花八门”的栏目,它似乎只能冠以“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这样的字样作为栏目名称。笔者注意到:2001年的《小说月  相似文献   

15.
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自1994年由录播改直播以来,早、中、晚时间段均开设了“热线投诉”栏目,听众可通过热线电话反映所关注的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根据听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电台有的采取节目主持人直接和被投诉方通话,能马上解决的及时答复,不能马上解决的,由节目主持人把听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记录下来,然后由栏目编辑与有关方面协商解决。1998年景德镇广播电台在早时段的黄金时间,每周一、三开设了“爱心奉献”栏目,每周二、四开设了“消费者之声”栏目,两个栏目投诉内容各有侧重,“爱心奉献”栏目…  相似文献   

16.
嘉兴日报党报热线栏目创办十年来,秉承“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宗旨,关注热点,求证疑点,解决难点,是嘉兴日报第一个获“浙江省名专栏”称号的栏目。栏目善于从民生着手,“以小见大”,挖掘新闻最大价值,凸显党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名牌栏目是报纸品位和影响的重要标志。创办读者面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名牌栏目,已是地市报的普遍追求。《益阳日报》“牛嫂逛街”经过四年的培育,于2005年获得第十四届湖南新闻奖名牌栏目,是全省地市报中唯一获此奖项的栏目。这个栏目从2001年开栏以来.发稿400多篇,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一个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好栏目,如今“牛嫂”在当地已家喻户晓。作为栏目责任编辑.体会颇多。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月,齐鲁晚报《今日济南》板块推出服务性栏目“有事您说”,至今已坚持两年多的时间.该栏目以推动城市和谐发展为理念,注重解决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先后刊登了一大批反映民生、接地气的稿件,多次得到济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栏目准确定位才有长久生命力 2014年3月10日,“有事您说”栏目在齐鲁晚报《今日济南》板块用三个版面重磅推出,开山之作以《家门口领走131本“沉睡”房产证》为题,报道了齐鲁晚报联合济南市房管部门把服务车开进小区送房产证上门的服务性信息.版面上还设有“帮帮团”“硬服务”“包打听”等子栏目,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安徽电视台的电视戏曲栏目《相约花戏楼》已整整走过了五年历程,成为全国电视戏曲知名栏目之一,连续荣获五届“中国电视星光奖”,多次获得“金鹰奖优秀栏目奖”和电视戏曲“兰花奖”。被安徽省委宣传部评为“安徽省名牌电视栏目”,荣获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创新/创意/制片人2004”电视百佳栏目。  相似文献   

20.
荆雷 《视听界》2005,(6):22-27
1994年4月1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开播,之后全国各省市台在黄金时段纷纷开出一大批“焦点”类品牌栏目,数量超过50个。“焦点”类栏目以舆论监督为定位,节目形态相似,甚至节目时长也都在10——15分钟之间。1995年至2000年间,“焦点”类节目在各地纷纷掀起了影响力和收视率的高潮。然而,10年后的今天,“焦点”类节目普遍面临着“寒流”:栏目的运作相对艰难,收视情况不容乐观,栏目的影响力也有所减弱。那么,“焦点”类节目共同面临的困境是什么?“焦点”类节目失去市场了么?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焦点现象”至今依然是电视新闻业界热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