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蔷 《中国教师》2014,(14):30-31
<正>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一文中谈到:我们人类有能力开出一条巴拿马运河把美洲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却没有办法把一篇言语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给分割开来。两者天然地统一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是的,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完美统一,内容和形式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篇篇言语作品组成,内容——说什么和形式——怎么说,客观存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片面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就是形式主义;只求内容而不要形式,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同样是不可取的。审视时下的许多思想品德课堂,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步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现采撷几例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3.
金晓涛 《学语文》2004,(6):3-43,39
语文教师所教的与学生所学的就是言语。言语包括形式即“怎么说”和内容即“说什么”两个方面。学生在阅读言语作品的时候,往往为它的内容所吸引,大都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但是理解意义必须从言语形式入手。我们感知到的首先是言语形式,语感教学培养的也首先是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准确、敏锐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哲学观点,在教学中,就是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言语形式为言语内容服务.这种推理的错误在于没有考虑到语文学科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特殊性.言语作品与言语作品教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在语文学科中,到底是言语形式起主导作用,还是言语内容起主导作用,不能一概而论,二者是动态平衡与互补整合的关系,这也决定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复杂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即“语言内容”,还要关注“道”,即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披文人情,又能因文悟道。那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人手,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文”“道”和谐相生呢?  相似文献   

6.
艺术语言的言语形式往往反语法之"常",但它深层含义却合自然之"道",表意之"道",审美之"道"。它与普通语言形成了不同的言语形式和功能。它以变异给人以陌生感和新颖感。艺术语言的表意得到无限的延伸,使受话人从变异中获得无尽之意。艺术语言是人们的自然语言,它打破了语体的限制,成为人们的日常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我已指出立足言语形式,或曰,在语文课中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语文课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的根据。否定语文课立足言语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语文课。必须深入研究“立足言语形式”的内涵。我先列一表:言语形式,首先是语言本身———语言形式。它是言语内容的载体,言语活动的工具,是平日语文教学每分每秒不可离的“字词句”。识字、解词从来是语文教学基本内容。句,就比较复杂了,就语言学而言指词(字)相联成句的规则,即语法。五十年来我国一直以汉语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从小学教到大学,可是学而“无甚用”!问…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语文之"语"不是死的形式语言,而是交流用的活的"言语";语文之"文",不是指死的、孤立的文字,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学作品,而是指用于日常书面交往的一般书面语言。换言之,语文既不是指载道之器——躺在字典辞海里的语言文字形式或由此抽象出来的语言知识体系,也不是虚无、架空之"道"——孤立游离、空无所依的概念信条或停留于人脑中的观念、情感和意识,而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所共同组成的"话语"和"文章",或者说是一种现实的言语交际范型。  相似文献   

9.
从先秦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看,老庄没有从正面论巧,文中出现的巧也基本是被否定的。但透过其文字深层看,老庄有肯定的“巧”。他这种“巧”,是“大巧”,“大巧若拙”,拙不见巧,是不见其形的道之运行,但舍去了运行的形式,表现为自然之巧,隐迹之巧,体道之巧,因而此巧为“不巧之巧”。形而上的“道”下落到物质层面,就有人为的体道之巧。老庄对体道之人的创造之巧也给予了张扬,而对不符合自然之“道”彰显于外的人为背道之巧给予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0.
"本真"语文教学的核心应是让学生在言语形式上下功夫,重在学习"怎么说",而非"说什么"。一、发现言语特殊之形文字作为传承文明、表达思想的载体,其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容。没有意义的文字是  相似文献   

11.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时间语初探     
非言语交流中,还存在着一种时间语交流形式,它以时间传递信息,渗透在人际交流的各个领域,由于时间不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因此,用时间传递信息这一形式也就很少引起人们注意,时间语的提出,将寿命人们了解言语交流和其他非言语交流没有表达的内容,填补非言语交流中时间语研究的空白,本用大量事实证明了时间语的存在,论述了时间语的概念,特点和类型,并指出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必须以言语形式为抓手,以语言运用之“道”统一其他各项功能,而不是撇开语言文字,任意泛化和架空语文,乱戴一些耀眼的、关于“思想”“人文”的空帽子。其实,“语式”与“心式”本是同构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正是靠言语形式才得以生成与外化;也只有通过触摸言语形式,才能去充分感受和体验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4.
只关注“言语内容”而完全忽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倾向,会导致语文学科特点的丧失,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先把握“言语内容”后感受“言语形式”的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学环节重叠,且违背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对待“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主张是从“言语形式”走向“言语内容”,即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理解这些“言语形式”生成、塑造的“言语内容”.教学中教师界说课文(言语作品)“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途径是借助题材,划清它们之间的边界线.  相似文献   

15.
一、言语形式与言语理解 在交际过程中,可以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叙说事件,说明道理,也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进行表达;一句话(或一段话)可以说得清楚明白,也可能出现失误,如发音不准、用词不当、条理紊乱、表达不清。因此,我们可以把言语形式分为常规言语形式、超常言语形式、失误言语形式等等。 常规言语形式是指没有特殊言外之意的言语形式,它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超常言语形式是具有特殊的言外之意的言语形式,它的字面意义不完全是甚至完全不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听话人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失误言语形式包括常规言语形式的失误形式与超常言语形式的失误形式。失误言语形式是与非失误言语形式很对的。常规言语形式的失误形式与非失误形式的区别是明显的,超常言语形式的失误形式与非失误形式则不易区分。 从对言语形式的理解的角度看,可以有对言语形式的简单重建、字面意义的理解,也有对深层含义、特殊含义的理解。交际过程中的误解、不理解、曲解等都可能发生不同言语形式的不同理解层次上,其中所谓对特殊含义的理解不仅是对超常言形式的特殊的言外之意的理解,而且包括对常规言语形式带上听话人个人色彩、听话人赋予特殊含义的理解。后一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而非正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言语是美辞的形式。但美辞的形式并不等于言语。这如同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但交际工具并不就是语言。言语作为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个人变体,它还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作为形式,它也只是美辞的符号形式,即语言形式。美辞的形式除了语言符号之外,还有自身内部的思维形式,即逻辑形式。逻辑形式是事物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思维的作用在美辞中的内部表现。它相当于话语,文章的思路或内容本身的层次和结构。在语言学中,它不属言语的形式而属于言语的内容。可见言语和“辞形”不是等值的。从只一方面看,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有自己的形式和内容。语言、文字和语法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语义在美辞中只能算是形式而不是内容。美辞的内容只能是语义所表示的事物而不是语义本身。可见,美辞和言语各有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各属不同的科学范畴。因此,我们对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  相似文献   

18.
言语思维是语用过程中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机能。发展言语思维是语用教学的核心任务。笔者总结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策略:第一,因文解道,还原言语思维内容;第二,因道悟文,还原言语思维过程;第三,品析思路,感受言语思维方法;第四,比较揣摩,感悟言语思维原理;第五,品读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19.
彭铁明 《湖南教育》2006,(10):20-21
作为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一种是体现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言语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作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20.
听说是一切言语活动的基础、听是说的前提,说以听为基础,听说两者相辅相成。本文从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口语教学的作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通过口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