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岐宗以坐断千差、超越对立和立处皆真、触目菩提为其禅学感悟特质。诗禅一如,禅学感悟特质亦即诗学美感特质。杨岐宗将禅学感悟与诗意感动打成一片,由此产生了机趣盎然的公案机锋、禅诗禅偈。本文观照杨岐宗禅学、诗学感悟特质,破译其禅诗的象喻指义,为研究中国禅宗史、诗歌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以禅喻诗是中国古代诗话中一个重要现象。但历来学者,多只注重研讨严羽如何将禅宗思想及思维方式运用于论诗,而对诗禅特质本来就有相通之处不甚了了。其实严氏正是在认识到诗禅关系十分“亲切”的基础上,借禅为刀,揭示出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本文即以《沧浪诗话·诗辨》为中心论题,结合其他受严氏影响的诗话家的有关论述,对诗禅在特质上的异同以及在审美体验、表现方式诸方面的渗透影响作出辨析。  相似文献   

3.
诗与禅,一为文学,一为宗教,本来并不相同.然而古人却往往通诗于禅,“论诗如论禅”.特别是严沧浪以禅理入诗之后,“诗禅相通”之说遂成常谈.诗禅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甬道.过去我们研究诗禅的关系,多从禅对诗的影响着眼,未能尽明诗禅相通之所以然.我认为只有从各个层次上审视诗禅的同异之处,才能对我们深入理解诗(艺术)的特质,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少林功夫禅修及其美感体验是各种关系错综而成的"因缘之网",在修禅时对时间的存在进行超越,是功夫禅修的美感经验的时间审美境域。"以武入禅"在禅者的"美感体验"中,不但标志着禅者的"觉醒",同时禅者也在"妙悟"的刹那与其生命体验融合为一。"以禅入武",就是要看"空"由"因缘"而成的"境",如此"出离万境"才得"自在"。对于修行者而言,禅武融合、体用一如,"空"在刹那间"到时","美"在刹那间"敞亮"。  相似文献   

5.
禅诗是禅与中国古代诗歌相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别。禅诗以禅为体,以诗为用。禅力求通过主观心灵的直觉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代诗歌意境创造中的情景交融和言外之意等特征极为相似。禅选择以诗为载体是中国古代诗歌具有与禅意表达独相契合的内在联系,即意境。禅诗的美学价值即禅诗意境。禅诗的意境表现有五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7.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与诗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禅诗既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宗教史上一块瑰宝.  相似文献   

8.
高慎涛 《天中学刊》2006,21(4):95-98
王维是文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个代表性人物。20世纪尤其是近20年的王维与佛禅研究尤显兴盛,主要集中在王维佛禅思想、王诗的禅意、诗与禅宗关系、禅诗中美学思想、画禅关系、僧人交往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沃洲禅诗派是兴起于盛、中唐之际,吴越一带名士僧与诗人仰慕晋代支遁、许询作诗参禅之风所形成的一个禅诗流派。沃洲禅诗派的兴起,标志唐代禅诗繁荣局面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11.
论真理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主观性是指在被认定为真理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与它所指称的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属于主观臆想的内容。真理主观性以真理量的存在为前提。真理主观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根源。承认真理在内容上具有主观性,既不违背真理唯物论的原则,又可以加深对真理辩证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观为出发点审视《瓦尔登湖》,其自然美景的描写即真理的自行置入和显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借助自然美景以及想象揭示生活中的真理是《瓦尔登湖》的文学特色,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作品的最终目的。书中感性的生活真理与形而上学的抽象真理存在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3.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殊,故此,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力往往只是聚集于美的事物,而丑的“魔力‘则常因美的光辉而显得暗淡无光。事实上,丑的审美价值功能却是不容忽视的。其理在于,首先,美与丑是万事万物的矛盾统一体,失去了对方例失去了自我,艺术表现美,而丑是不可或缺的,其次,美和丑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还慢互相、相互渗 的,丑中蕴涵着向美转化的因子。第三,真善美的获得,离不开丑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自然清新、一往情深、光洁虚灵、气势奔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赏析王维《渭川田家》的三种英译文,对唐诗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以及散体、韵体译诗问题做出思考,认为译者只有从整体上掌握原诗的命脉,在措辞和句式上进行精心选择,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独立意义和内在生命的译品.  相似文献   

16.
张栻提出"学者之诗"的概念,并站在鉴赏的角度,描述了"学者之诗"的美学效果:"读着似质";"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通过探索这些提法潜藏的诗学观念,可以发现,"学者之诗"根源于理学家所标举"道",以将"道"传达给读者为旨归,极力淡化诗歌本身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沈祖棻的历史小说《马嵬驿》以一种反传统的逆向思维和鲜明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得出了与众不同、震撼人心的结论,揭示出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这一深刻的思考和审视的过程在其细腻优美的艺术描写中得以生动地展现。  相似文献   

19.
真理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始终探讨和解决的问题。但是,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两者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是主观符合客观,还是客观符合主观是一直争论的问题。因为这两种符合必须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连接和沟通问题。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把两个异质性的东西沟通起来的有效途径。但是要把两者联系起来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寻找更源始的基础,使理论和结果更加有效统一起来,将真理看作是一个从遮蔽到解蔽的辩证过程,揭示真理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20.
真理具有诸多属性,但其根本属性是科学性。科学性是真理的本质规定,也是真理和谬误相区别的根本标志。真理的科学性体现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否认真理的科学性就是否认真理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