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郭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38-139
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故乡的渭南师范学院,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以来高度重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抓好"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一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一鉴"(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等"四个一工程",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乃至社会科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叙述了司马迁的家世、家学。个人生平以及编撰《史记》的思想取向,生动地折射了司马迁艰难的心路历程和高远的作史旨趣,是我们正确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正一、阅读一个故事师:昨天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我们先来聊聊《史记》、讲讲司马迁。生:我先说说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史记》叙述的基本样式及其修辞品格.它呈现为泛隐喻和隐喻修辞两个基本类型,前者是司马迁的历史阐释策略,后者是《史记》文本构成的语言行为.司马迁在《史记》叙述中将泛隐喻和隐喻修辞融为一体,建立了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独特地位,即对文学和史学边界的突破,从而构成我们面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所能体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又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敢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史记》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苏教版《〈史记〉选读》节选了《史记》中很多名篇,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8.
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学基础,是《史记》思想的核心。清人最早注意到《史记》与《周易》的关系。近代学者刘师培是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端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论文,论文从易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司马迁通《周易》、《史记》论《周易》和《周易》对《史记》的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有章说,司马相如的“封禅”是对汉武帝封禅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是反对封禅的。武帝封禅是迷信神仙的活动,但司马相如和司马谈父子并没有反对封禅,武帝本人对迷信神仙也有一个认识过程,晚年有所觉醒,简单否定是容易的,但不能揭示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史记.孝文本纪》与《汉书.文帝纪》比照,可以看出“迁书体圆用神”“班氏体方用智”的差异,亦见从《史记》创设的本纪到《汉书》成为后世史书范例本纪过渡的完成。文中记事表现出刘恒就位时的人心向背、其思想借鉴中所闪动的历史底蕴的余光和能自主协调政事的胆识。司马迁对汉文帝形象的塑造,对认识秦始皇、汉武帝的作为有重要的比照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盛典。汉代以前曾有多次封禅的记载。汉武帝封禅具有登天成仙性质。汉武帝的成仙封禅导致了司马谈死亡。汉武帝封禅使司马迁强化了对历史的认识 ,提出了德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周是汉武帝时代政治舞台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司马迁、班固为这样的政治人物立传,却各具匠心。《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与《汉书·杜周传》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别:一是形制有别,二传皆为纪传体,但形制稍有差别,司马迁将杜周与其他酷吏合为一传,而班固并没有把杜周列入《酷吏传》,却另为《杜周传》。二是取材有别,司马迁单取杜周事迹,连缀为传,而班固却附记杜周子嗣,资料丰赡。三是立意之别,司马迁主要着眼于个体之"士"与大历史观,认为杜周是依赖于汉代酷吏制度而存在的,班固则着眼于宗族发展和西汉历史,认为杜周是武帝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杜陵杜氏家族的崛起者。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观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16.
<本纪>作为<史记>的总纲,与其他四体之间存在着阐释和被阐释的关系.<史记>以<本纪>为叙述中心,不但建立了以帝王为核心的史学叙述结构,而且还承担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观和价值判断体系.与其他四体相比,<本纪>特别关注一代之兴衰的全过程,这一叙述的特征是突出时间线索,从一代兴衰的历史中总结社会运动的周期,揭示社会运动的大势.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缅怀先主知遇之恩和决心兴汉讨贼的虔诚心态,透辟地论析了三国鼎立的时局,提出了出师伐魏的种种理由,阐明了内心深处对后主不善治国的忧虑,陈述了多年来为复兴汉室辅佐二主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毅精神和耿耿忠心。  相似文献   

18.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就有伐吴大志,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军事计划搁置了十四年之久.而武帝的坚定信念和决策力.解决了种种不利因素,最终于公元280年统一全国.本文就阻碍武帝伐吴之举的因素,以及其对策做一简单论述,分析了武帝对待伐吴问题态度极其竖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君吊臣"历史上,光武帝可谓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封建帝王。他在臣子死后,不仅有赐棺具或冢地之举,而且对一些国家重臣还亲临其丧以表哀悼。他不仅在吊臣数量上超过以往封建帝王,还开创帝王亲自为臣子送葬的先例,其所吊臣子以文臣为主,往往赐棺椁或亲吊,较少赏赐钱帛,这与西汉诸帝有很大不同。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与光武帝开国帝王身份有关,与他个人儒者气质有关,也与当时经济发展程度有关,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则是其终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重商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汉武帝时期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认识。由《史记·货殖列传》可以看出司马迁有关商业应与农林工并举、商人应有的素质以厦政府应对商业如何管理的主张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