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黔潺娜疏翼嫩哪|例,(2006年成都市)图1表示甲骑电动自行车和乙驾驶汽车沿相同的路线行驶45千米,由A地到B地时,行驶的路程厂千米)与经过的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这个行驶过程中的图象填空:汽车出发小时与电动自行车相遇;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_千米/小时;汽车的速度为_千米/小时;汽车比电动自行车早小时到达B地. y(千米)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滩舞策协布(’J、时)圈1析解由图象知汽车出发0.5小时与电动自行车相遇;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9千米/小时;汽车的速度为45千米/小时;汽车比电动自行车早2小时到达B地.例2(2 006年河北省…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所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从而敏捷地解决问题并有所创新。例如,“农机厂职工到距工厂15千米的农村检修农机,一部分人骑自行车先走40分钟,其余的人乘汽车,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求两种车的速度”一题,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方法1.设自行车速度是x千米/时,则方祛2.设骑自行车的职工走了小时后,再走x时到达目的地,则自行车的速度是千米/时,汽车速度为千米/小时,则有方法3.设骑自行车者40分钟后再…  相似文献   

3.
解应用题,困难往往不在于运算,而在于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本文给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点技巧。 1.间接设数 例1 甲、乙两地间距离为48千米,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前往乙地,小华在小明出发1小时后,骑自行车从乙地前往甲地,当他们两人在路上相遇后,小明的速度每小时增加4千米,  相似文献   

4.
一题多解,既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开拓思维,发展智力.现以一道山西省1996年中考应用题为例,给出多种解法,供学习时参考.题:某校师生到距学校20千米的公路旁植树,甲班师生骑自行车先走,45分钟后,乙班的师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两班师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2.5倍,求两种车的速度各是多少?[解题思路一]寻求时间上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解法1设自行车速度是每小时X千米,则汽车速度为每小时2.5X千米.根据“汽车所用时间=自行车所用时间-自行车先走时间”,得(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先加(减)后乘(除)的两步复合应用题(P 106例l)。 教学目标: 1.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分析两步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先加(减)后乘(除)的两步复合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基本数量关系,分析解答先加(减)后乘(除)的两步复合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板书:单价x数量=总价 路程:速度二时间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列式: (l)每条毛巾售价2元,买5条毛巾应付多少元? (2)一列火车4小时行…  相似文献   

6.
一、一般应用题 1.复习要点及要求使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解答步骤;能独立、正确、灵活地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与复习建议 (1)一般应用题的复习重点是:弄清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突破找“中间问题”这个难点。 (2)对简单应用题的复习,必须让学生掌握常见的“部分数与总数”、“两效相差”、“份总”、“倍数”等数量关系。 (3)着重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应用题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用线段法、图示法,列表法等基本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堂《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研究课上,教师出示了一组应用题,要求学生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就用几种方法。其中一题是这样的:一辆汽车2小时行8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6小时,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提出了以下两种解法:(1)86÷2×6=258(千米);  相似文献   

8.
顺逆速度问题在应用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汽车、飞机、自行车等的顺逆风行使,轮船在上下游之间的航行,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除了要考虑!时间=路程÷速度"这个基本公式,还有两个特殊公式需要大家记忆。现举例说明。例1轮船在两个码头之间航行,顺水航行比逆水航行少用1小时,已知  相似文献   

9.
学生用正、反比例解答应用题时,在判断和找出对应关系上容易出错,而当进行综合练习时,面对变化了的较复杂的比例应用题,更是束手无策。针对这一情况,我运用整体思想把正、反比例应用题同时进行教学,并采用“抓、摘、列、解、检”的“五序法”教和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后,同时出示两道事理相同的应用题: 1.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54千米,用同样的速度又行了2小时到达乙地。甲乙  相似文献   

10.
相遇应用题属于典型应用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仍然是速度X时间一路程。但是有些稍复杂的相遇应用题,因为运动对象的运动时间不一,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如果指导学生处理好“先”与“后”、“静”与“动”的关系,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一、处理好“先”、“后”关系相遇应用题是两个人#两个物体参与运动,如果出发时间有先有后,造成运动时间不一,容易导致学生解题错误。例l.甲、乙两地间有一条公路,客车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升往乙地;1.5小时后,货车以每小时对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再过3小时,两车还相距15千米。…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的复习要侧重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归类整理二、复习提要“应用题”由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和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五个部分组成。用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叫做简单应用题,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训练学生看到有联系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提出若干个可解答的问题。如看到“六(1)班有26名男生,28名女生”这两个条件,即可以提出:(1)六(1)班共有多少学生?(2)女生比男生多几人?或男生比女生少几人?(3)女生是男生的几倍?或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  相似文献   

12.
分式方程的应用主要是解应用题,而运用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例说如下:例1某校师生到距学校20千米的公路旁植树.甲班师生骑自行车先走,45分钟后,乙班的师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两班师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速度的2.5倍,求两种车的速度.分析注意到甲班师生先走45分钟后,乙班师生才出发,结果同时到达目的地.由此易得如下相等关系:甲班师生行全程所用时间-乙班师生行全程所用时间=小时.由相等关系,可设甲班师生每小时行X千米,那么乙班师生每小时行2.5X千米.故甲、乙两班师生…  相似文献   

13.
在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正、反比例的概念答题,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利用与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道例题创设对比情境,使学生掌握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例1.正比例应用题 题目:一辆汽车2小时行64公里,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多少公里? 分析:路程与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变量,速度是定量。因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所以本题符合y/x=K(一定)的正比例判断式,用正比例方法解。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公里,根据判断式可得:  相似文献   

14.
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容易造成漏解. 例1 A、B两地相距15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B地出发,两车同时出发,同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  相似文献   

15.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第九册第42页例3。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一、准备和引入 1.(口答)求下列各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1)一块地的粮食平均亩产量。(2)从甲地到乙地,一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3)求某学生一次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数。 2.解应用题(挂出小黑板) 育红小学五·一班45人去工厂糊纸盒,一共糊了720个,平均每人糊几个? 学生解答后提问:这是什么应用题?它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从而引出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总数 总份数=平均”(教师板  相似文献   

16.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颇感困难的问题.列方程的常规方法这里兹不赘述,本文想通过将一道应用题进行变换,说明如何抓住典型题的特殊性,去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变化的问题. 例题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后甲又行3(1/5)小时到达B,乙又行5小时到达A,试求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由问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提倡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例如,在讲解列方程应用题时给出一题: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A、B两地骑自行车匀速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后,甲经过4小时到达B地,乙经过1小时到达A地,问走完全程甲、乙各需多少小时?问题提出后,师生一起共同分析题意,并启发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哪种类型的问题?2.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3.本题中已知条件有哪些?4.等量关系从哪些词句中寻找?通过步步设问,找出等量关系,按常规解法,学生可列出分式方程并求得答…  相似文献   

18.
理解分数概念语义含义,意味着能用分数符号表示不同问题情境中两个量的关系.而分数应用题表征的关键,是将问题情境中事实关系正确转换为分数运算.二者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加以检验.以295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对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可以整体预测乘法应用题表征水平;(2)儿童在部分整体含义和测量含义的理解水平,均可单独预测其对计量、比较和转换乘法应用题表征水平;(3)儿童对"比"的理解,可单独预测比较应用题表征水平,对"商"的理解,可单独预期转换应用题表征水平,同时,算子含义不能单独预测任何应用题表征水平.这一结果说明,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影响其表征应用题中的事实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分数应用题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4小时,从乙地回甲地又用了20分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1:摇根据已知条件,首先把20分钟换算成13小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路程(60×34),加上从乙地回甲地行驶的路程(60×13),就等于这辆汽车一共行驶的路程,列式为:60×34+60×13学生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还可以列式为:60×(34+13)课正要往下进行,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嘴里不停地小声喊到:“老师,老师!”此状表明他一定发现了“新大陆”。学生3:老师,…  相似文献   

20.
巧思妙解     
有些应用题如果换个思路,可以有不同的解法。例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的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0千米,乙骑摩托车速度是甲的3倍。2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我看完题后,是这样解的:先求出乙每小时的速度:20×3=60(千米)。接着求甲骑自行车的路程:20×2=40(千米)。再求乙骑摩托车的路程:60×2=120(千米)。最后求2小时后,二人相距的距离120-40=80(千米)。后来,我再仔细审题,发现这道题可以先求出乙骑摩托车的速度20×3=60(千米)。再求乙骑摩托车比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米数:60-20=40(千米)。最后求2小时后相距的米数:40×2=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