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锋的名字已被传颂了许多年,而不慎撞死雷锋的乔安山却远远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直到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后,乔安山的名字才家喻户晓——一雷锋的名字已被传颂了许多年,而作为雷锋战友的乔安山,随着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上映也家喻户晓,并为人们所熟知、那么乔安山是怎样被寻找到的呢?辽宁省抚顺军分区政治部干事蔡原征,就是本文所要特别报道的发现乔安山第一人。日前,记者采访了他。“雷锋树”引出乔安山1993年底的一天,当时在沈阳军区某工兵团政治处担任宣传干事的蔡原征受命去铁岭县大甸子镇甘沟子村,采访教导…  相似文献   

2.
电影<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文学作品,在报道雷锋之死时都错误地认为雷锋是被乔安山倒车时撞倒的电线杆子打死的,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由于今年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周年的缘故,今年书市的雷锋书籍品种明显多于往年。或许是意识到“雷锋”在出版上的含金量,诸多出版社也将雷锋书籍的出版作为今年年初出版的“重头戏”,随意在书市上走一遭,《走近雷锋》、《雷锋现象》、《雷锋日记选》、《离开雷锋的日子》、《雷锋的故事》(均为解放军文艺版)、《雷锋——平凡的英雄》(长江文艺版)、《雷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曾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真实故事,而类似的事情实际上早已经在许多人的周围发生过,而时至今日,这样的事还在不断地在许多人周围发生——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我们重温《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讲话》实质,就要与时俱进,大力弘扬时代文化主旋律,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工程,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四有"公民,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弘扬时代文化主旋律呢? 一、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6.
2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四版)、《中国青年报》(一版)、《解放军报》(四版)、《北京日报》(四版)都在显著地位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一幅照片,画面是一位老太太站在“雷锋基金会赠款处”前,图片说明是:“为纪念雷锋、弘扬雷锋精神,‘雷锋基金会’在辽宁抚顺成立。基金会宣布成立仅一小时,就有3000多名干部群众踊跃捐款,金额达118100.08元。雷锋基金将用于开展学雷锋活动,表彰学雷锋有突出成绩者。这是一位老太太正在向基金会捐款。”这张照片和说明显然都有欠妥之处。这些年来,各类基金会名目繁多,有些是正当的,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但也有的是某些部门、某些团体、某些人借机巧立名目,强行捐款或摊派,以致引起群众不满,因此,哪些应该报道,  相似文献   

7.
肖舟 《视听界》2012,(3):105-106
长久以来,主旋律电影大多叫好不叫座,而电影《秋之白华》不仅打出了一张常州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名片,也实现厂主旋律影片在艺术化和市场化的全方位突破。这部主旋律影片呈现的是一条“主旋律题材,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以人性牌、偶像牌、编导牌、献礼牌组合出击,让主旋律电影更贴近时代变迁和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8.
杨益军 《新闻世界》2013,(7):115-116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获奖作品,论述了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时代使命,科学有效的舆论监督是时代赋予记者的光荣使命;新闻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方能彰显记者的责任感;善于发现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是时代赋予记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9.
数字     
《新闻实践》2012,(4):80-80
6000篇2月2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文,回顾该报曾经刊发过的关于雷锋的多个“第一次”报道。从1961年5月5日第一次报道雷锋开始,到今年2月22日,该报已经刊登学雷锋稿件6000余篇。《人民日报》刊发的多个“第一次”不同体裁的文章分别为:1961年5月5日刊发第一篇关于雷锋的报道《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1963年2月7日第一次刊出《雷锋日记》;1963年4月3日刊发第一首讴歌雷锋精神的诗歌《雷锋》。雷锋虽然去世50年了,但雷锋精神历久弥新,该报的报道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创新,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
视野     
《视听界》1996,(1)
影视创作不能只靠政治拿分据1995.11.20《新民晚报》转载《戏剧电影报》讯,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就目前我国影视创作和生产现状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强调指出:近年来从中央到行业提倡弘扬“主旋律”,影视界出现了一大批好作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各种不良倾向也在抬头:好像抓住一个所谓的“主旋律”题材,就有了  相似文献   

11.
周琳 《东南传播》2022,(11):64-66
本文以《福建法治报》的典型人物宣传为例,分析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典型人物的选取、用细节展现典型人物风采、创新叙事策略等方面,守正创新,宣传主旋律,进一步提高法治典型人物宣传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法治类报纸的使命和担当。  相似文献   

12.
红色电影的历史及角色变迁红色电影,即反映革命精神及英雄主义的电影。红色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中的一个种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缩影。早在1942年,毛泽东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中国产生了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戏剧、电影作品,其中就包括诸如《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等耳熟能详的红色电影。文学评论家曾镇南认为:和以往板起面孔的人物形象相比,红色电影更有人情味,人物也更  相似文献   

13.
一、早期的新闻纪录电影(1896—1920) 电影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1895年12月28日,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正式放映《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等影片的日子,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摄影大会代表的下船》都是人物的活动影象,是最早的一批新闻片。《摄影大会代表的  相似文献   

14.
电影《战狼2》能够成为社会热议的现象级电影,无论在内涵还是在表现技巧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具体来说,电影在内涵方面有爱国主旋律的抒发与弘扬和和平意义的启示,在表现技巧上有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故事框架的互文性和动作片类型模式的正确运用,正是在众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共同成就了电影《战狼2》的票房神话。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三个贴近、三个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旗帜鲜明地开展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光  相似文献   

16.
王泉 《东南传播》2012,(10):53-56
中国当代西藏题材电影以《农奴》、《红河谷》、《益西卓玛》及《喜马拉雅王子》为代表,在汉、藏双语的表述中塑造着西藏形象。无论是书写农奴解放,还是建构民族国家寓言,抑或书写爱的传奇,都凸显了主旋律电影的时代灵魂。  相似文献   

17.
1974 《歌》是罗大佑发表的第一首创作曲,为电影《闪亮的日子》插曲,张艾嘉、孙越、林慧萍曾先后演唱。 同时期创作:《乡愁四韵》。 1976 发表《神话》,为电影《闪亮的日子》插曲,由片中男主角刘文正演唱。 同时期创作:《错误》《蒲公英》。  相似文献   

18.
(国内部分)4月26日,国务院原副总理康世恩同志的遗体在北京火化.4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尉健行同志任北京市委书记,批准陈希同同志引咎辞去北京市委书记,他是因对北京市发生王宝森(北京市原副市长)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辞职的.  相似文献   

19.
分析近年来热播影视剧《唐山大地震》《长白山下我的家》等,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主旋律影视剧同样可以在激烈的收视率大战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共有的价值观念,人性的回归或成为寻找突破的焦点. 一、主旋律影视剧突围的历史逻辑 主旋律观念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基本内核稳定的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性的观念也正是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而逐步成为主旋律的核心要素.1987年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电影制片厂厂长会议中指出:"作品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内容,应该成为我们文艺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杨逸 《视听》2016,(12):45-46
一部《湄公河行动》以主旋律电影的身份在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口碑中获得好评,给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本文以《湄公河行动》为例,结合类型片的特点,探索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