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体现,与强调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把学生变成纯粹的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德育不同的是,主体性德育是将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和道德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以高校主体性德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及特征,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主体性构建,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培养一代德才兼备、能够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提出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主体性德育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德性是自主建构和主动发展的。实施主体性德育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是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就必须创新德育理念,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变革德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育自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课堂如何使学生走向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课堂能否走向主体性是提高大学生课堂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高校德育课堂要有效地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主体性的德育,从外部途径看,应突出真实性任务教学,强调学习共同体构建和重视过程性评价实施。真诚、协商和等待则是高校德育课堂实现主体性的三个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德育过程是道德主体生成的过程。高校德育课堂能否走向主体性是提高大学生课堂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问题。高校德育课堂要有效地展开“对话”从而实现主体性的德育,从外部途径看,应突出真实性任务教学、强调学习共同体构建和重视过程性评价实施。真诚、协商和等待则是高校德育课堂实现主体性的三个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受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制约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个体品德的关键因素。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品格完善的路径选择,是改革高校传统德育弊端的必然要求。高校构建主体性德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德育目标应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德育内容应来源于生活,德育过程应重视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略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 ,也是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因此 ,主体性德育的确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德育观念变革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及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分析了主体性德育的具体要求 ;并结合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主体性德育内容组织、氛围营造、主体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自我管理与教育的加强以及多样性德育中介的创设等方面 ,探讨主体性德育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从主体性德育载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其思考以实证调查为事实依据,即当前高校主体性德育有效性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道德主已具备道德潜能,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可能是高校主体性德育的有效性我体;其思考从栽体操作有效性、载体学理论证及载体实施对象的主体性三个角度进行思考,以作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整个高校德育体系重要的关键一环,它关乎高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得失,决定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现有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在实行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研究新的现实问题,探讨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琴 《中国德育》2006,1(7):71-73,79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偏差、道德修养弱化等。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必须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课堂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建设机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3.
当代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倍受关注的课题,尤其实效性不佳比较普遍。通过分析高职大学生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影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只有正确分析新问题,努力克服困难,才能做好德育工作,使其实效性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面临困境与挑战,应在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培养内容、培养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以对更好地搞好学生工作和提高德育工作起到实效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只有借助于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做人.高校学生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做人引起的,这也是高校学生做人教育缺失的结果.作为道德教育范本的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从日常行为规范出发,列出113件事情来让人实践,用它来对大学生进行做人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做人教育的内容,还可以从细节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做人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着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有效的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形成的前提。现实道德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它们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对此,必须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和开展道德实践,加强高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出加强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构建新型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来说,我们必须探索价值观教育的创新,在教育的观念、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对是非的判断,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和对德育的鉴别能力模式已难于适应,这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和提高大学生对德育的鉴别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探讨有效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对此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倾向;是非标准的多元倾向;非道德化倾向;社会公德和明行为的淡漠。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实际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片面渴求子女成才的家庭教育;大学生特殊社会身份等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着眼点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改变;制定适宜的目标,激活个体道德需要;同时,要在生活中生成和养成德性。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利益多元化而形成的价值取向两难、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不断加大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德育价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价值的过程中要克服错误的倾向,注重全面性,增强多样性,提高思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