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作为大境界的社会备忘录,塔西佗的笔下充溢了对现世污秽与糟粕的德性诠释。在道德史观的意义上,塔西佗的历史循环思想兼有退化与进化的双重内涵。就总体而言,塔西佗坚信人类社会历史最终要在循环往复中趋于没落败亡。塔西佗阴郁消沉的罗马观构筑了其循环史论直接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2.
基于道德史观与道德目的,塔西佗尝试客观公允评价历史人物,并力求实现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真实"的有机统一.尤其善于通过将道德践履与国家利害并置,从而赋予单纯人物评价以更为凝重的政治伦理意蕴.为了更好厘定历史人事善恶之实,塔西佗将感情爱憎视为深刻影响史家如实直书的制约性因素.出于对帝制的极度反感和偏见,塔西佗有关某些帝制派人物及其相关史事的评价未免失实.  相似文献   

3.
基于道德史观与道德目的,塔西佗尝试客观公允评价历史人物,并力求实现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真实”的有机统一。尤其善于通过将道德践履与国家利害并置,从而赋予单纯人物评价以更为凝重的政治伦理意蕴。为了更好厘定历史人事善恶之实,塔西佗将感情爱憎视为深刻影响史家如实直书的制约性因素。出于对帝制的极度反感和偏见,塔西佗有关某些帝制派人物及其相关史事的评价未免失实。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传记史地位、传主形象与个性、传记解释等角度对苏维托尼乌斯《神圣的克劳狄传》、塔西佗《编年史》与卡萨诺瓦《回忆录》三部传记作品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5.
塔西佗和班固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史学遗产。将古代东西方两位史家相提并论,是从他们的史不风格着眼的。班固和塔西佗撰写史书的态度、选择史料的眼光、取舍材料的兴趣、品评人物的见识、叙述历史的文笔等方面都是很相似的。本文对二人史学风格相似的原因也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其史学风格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6.
《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是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早期的代表作,目前学界对这两部著作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拟以《阿古利可拉传》及《日耳曼尼亚志》为依托,从中分析塔西佗的史学思想及不足。  相似文献   

7.
《日耳曼尼亚志》一书是塔西佗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写作的,旨在通过对日耳曼人社会生活中保有的民主、自由精神的描绘,抨击罗马帝制之下出现的暴政与社会弊端,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因此,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是塔西佗写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8.
<正>去年元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意味深长地讲到塔西佗陷阱。《人民日报》曾经总结推出60个经典的管理学定律。塔西佗陷阱和60个管理学定律放之四海皆准,具有普遍意义,同样适用于教师,对于教师自我警醒、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拼搏进取、成就事业,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不啻为教师成就教育人生的制胜法宝。品读这些经典定律,如饮甘泉,如嚼甘旨,沁人心脾,口齿留香。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当政府部门失去  相似文献   

9.
在中世纪,塔西佗的名字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直到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文学大师薄伽丘(Boccaccio)得到了他的一部分残稿而予以推崇,他的名字才引起世人注意。今天当我们屈指数一数古罗马最优秀的史学家或文学家时,免不了要提到他——普布里乌斯·科尔涅里乌斯·塔酉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 一、生平及所处的时代 塔西佗不仅是古代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这一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可是,关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史学家竟没有一篇那怕是十分简略的传记留下来。我们不但对他的生平事迹不甚了然,就连有关他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况,姓名、籍费、家庭也不能完全确定。在古代罗马的史料(包括他本人的作品)当中,直接或间接涉及他本人的都非常有限。关于他个人的历史,除了从他自己的作品中能找到一些线索外,主要就依赖他的朋友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的十一封信札。因此,对于他的生平,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略加推断而已。 塔西佗的全名,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有后两个部分,即科尔涅里乌斯·塔西佗(CorneliusTacitus)。至于第一部分,有的史料是普布里乌斯(Publius),有的是盖乌斯(Gaius),迄无定论。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危机表现有危机形成的"罗宾汉情结"、舆情传播的"蝴蝶效应"、危机发酵的"群体极化"、危机影响的"塔西佗陷阱"等特点。官方在应对中存在着防范不够严密得力、信息发布不够公开及时、处置不够迅速有力、回应不够真诚恰当、问责处理不够果断坚决、舆论引导不够灵活机变、形象修复不够积极有效等问题。需要发挥行政智慧和管理水平,采取重视民生树立形象,从源头上减少网络负面舆论;重视危机化解艺术,从行动上防控负面舆论;重视属地网络平台,从路径上管控负面舆论;重视网络制度规范,从管理上防范负面舆论,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具体评价了中国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分析了以往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提炼出了新形势下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它从学术上厘清了历史理论问题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将区系文化、民族精神纳入到历史理论的考察视野中,拓展了中国历史理论的研究范围,丰富了历史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2.
王飞  张宝昆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6):471-474,482
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由于对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关系认识模糊和处理不当,以及二者关系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处理二者的关系,坚持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原则是高等教育史研究方法新的突破点,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走向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的急剧变型期,正史资料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很难得到保证,因而以往的史学家面对这些情况,往往得凭经验去进行判断文本史料记载的真伪。这样一来,就难免对史料的解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判。历史上的不同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必然处于一定的时空域中,我们如果能借助历史人类学关于对历史不同层次划分(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的方法,通过时空域的转换去复原这些地区的历史真实,澄清正史对这段历史记载的抵牾,通过田野资料和史料的解读去验证这一过程,那么就能获得较大的把握,足以不断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不断地接近真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史记》一书中蕴含的“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位来书写历史,以人为本位选取、评价历史人物,以人为本位衡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为本”是他思想的核心和写史的出发点。《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从“以人为本”的述史原则出发,他对历史进行了创造性的编撰。他在史书中第一次客观公正地对“利”作了叙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观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虽然它还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显示了很高的社会价值。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历史,拉布里奥拉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反实证主义的和历史主义的诠释。拉布里奥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历史是一个整体,它以社会的形成过程和改造过程为基础。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了自身,创造了人类历史及人为的环境。拉布里奥拉基本上把握住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其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也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智慧文化,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心智是历史教育不变的主题,以历史为镜,可以明事理,历史教育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是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人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部分;而在他之后,辩证唯物主义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则被当作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这一特殊领域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聪颖 《海外英语》2014,(7):187-188
Madame Butterfly, a classic in world literature, is a one-act play authored by David Belasco, the American playwright. Besides being a literary production under the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what has been long ignored is that the play has also exerted influence on history and culture at certain point. From a new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life of the author, the social rules and dictates found within the play,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work's historical situation as evidenced in the tex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rough a thorough examina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lay itself is a piece of history per se. By reading and exploring the play, readers do not only learn about history; they also shape and create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