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实践,会逐渐地形成一些自我信念,并用这些信念指导着自己的生活。但是这些信念中有一些是错误的,人们往往却并不自知,仍然持笃信的态度。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需要改变的信念也很多。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幼儿园与家长的合作,必须加强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心理沟通。为此,首先要正视幼儿教师与家长在对幼儿评价、对幼儿期望值、对幼儿关怀照顾、对幼儿成长不顺利时归因以及对幼儿的教育态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分歧。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同,观察孩子的时空条件不同,教育素养不同,缺乏及时的联系与沟通。为加强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心理沟通,双方必须共同努力,全面公正地评价孩子,合情合理地爱护孩子,易位而思,互相体谅,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3.
面对一个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客观环境时,有两种态度可以选择:一是心平气和地接受它;二是从心理上不接受这个不能改变的事实,为它而烦躁.叹息、愤慨。第一种态度至少能够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第二种态度则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客观上受损失的同时.再加一层心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班主任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以宽容的态度来接受,容忍孩子的偏差和错误,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忽视错误,不去重视孩子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田丽霞 《考试周刊》2013,(48):190-190
每个班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所谓的后进生,他们大多缺乏学习兴趣、纪律意识、责任意识差。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他们可能在学业上不如别人,但是肯定有其自身的优点,他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待遇,而应该享有与别的孩子同样快乐的学习生活。作者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阐述转化后进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家庭条件较好,缺乏直接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压力,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不够。由于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呵护,这些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进取意识不强,对集体生活不太适应,考虑他人较少,考虑自己很多,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理想追求,却对生活质量的期待与要求很高。往往表现出任性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可以这样说,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之大。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在家庭中存在着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或亲子关系紧张等不良因素,则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假如父母不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而让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听之任之,则容易造成这些学生在群体中的孤立,形成认知上的偏差和性格上的缺陷。同样,假如家庭里充满专制粗暴,孩子就容易形成暴戾、虚伪的性格;紧张的亲子关系,容易使孩子形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可能引起心理障碍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听老师话……”“上课要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把老师上课讲的记下来……”笔者想,只要是或曾经是学生的人,对类似的这些话都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很多家长在与教师交流时也极力表明他们的态度:他们相信老师。在他们眼中,老师对他们的孩子有着不容忽视的管教作用,有着相比家长而言更大的威信,能更好地教导他们的孩子。心理学指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个体的主观评价(赞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自古以来,我国家长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以崇信占主流。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嗓门高、声音大,动辄训斥,特别是当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更是大发雷霆,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家长的威严,才能使孩子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不但收效甚微,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对立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的裂痕,非常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能按照孩子的心理,用和蔼的态度、低声调进行教育,就会像春风细雨滋润万物一样,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玲 《今日教育》2009,(7):37-37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教师或家长的一贯做法是把孩子“痛斥”一顿。而面对教师或家长的厉词,孩子会因害怕而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一种对成人权威的恐惧。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宽容、关怀、接纳、尊重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因“不小心”造成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第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与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传达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是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爱和尊重是至关重要的。正常情况下,我们会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但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当孩子的行为会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有时就会表现得声色俱厉,从而让孩子远离我们。有一次,看到睿睿在寝室里快跑,我喊他,他装作没听见,依旧快速地在窄窄的过道上奔跑着。突然,睿  相似文献   

12.
惩罚是一种既艰难又复杂的影响方式.因此在运用惩罚手段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对路,慎重考虑,十分小心.从教育学角度看,当惩罚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使他能够产生真正的悔过之心并能认识到自己错误行动所引起的后果时,这种手段才有运用的必要.惩罚孩子的手段包括责备、训斥、暂时不与其说话、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对他表示冷淡……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受罚.在给孩子做解释时,大人必须注意谈话方式,决不能伤害其自尊心.  相似文献   

13.
——尊重的内容有很多,总的一点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具体的方法是将心比心,我们不喜欢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我们也就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其实有时孩子在物质上需要的并不是那么多,他们需要父母对他们精神上的关爱。 ——如果您想让孩子聪明起来,就不要说孩子怎么那么笨;如果您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就不要说孩子除了不喜欢学习什么都喜欢。 ——如果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那么当他面对别人的时候,他会失去自信,没有勇气也没有意识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 ——与子女有效沟通需要有一些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态度。在交流中对孩子真诚、信任、接纳、尊重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董周法 《教育探索》2005,(10):83-84
少年期学生经历了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后,知识容量增加.生活经验丰富.社会交往范围扩大,因而在分析问题、评价他人及事件时.显示出成熟的倾向。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深层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在语言和一些行为上.也表现得较为成熟因而,在他们的自主意识中,自己已长大成人,于是极喜欢参与成人的活动.愿意与成人探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成人眼里,这时期的孩子也已经长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吃亏了怎么办?做不好怎么办?受到挫折怎么办?所以总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样。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总是在告诉孩子生活的答案,甚至替孩子解决问题,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样做不仅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还使孩子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和反思纠正的机会。孩子没有参与就没有经验,没有经验的孩子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没有判断力与社会经验,孩子渐渐地就会变得无能、无力、无助和烦躁,也不愿意沟通。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已成为人们生存的一种方式。社会要进步,个体理想要实现,都要在竞争中完成。竞争产生压力,这是不言而喻的,尤其对于中学生,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们还不够成熟但他们过早地背负上了社会、家庭、学校给予的重压,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是来自家庭的。相当一部分家长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圆自己的大学梦,于是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圆梦的载体,无时不刻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沿着自己梦中的轨迹前进。其次是来自社会的。社会公众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不是…  相似文献   

17.
细节决定一切当你和孩子一起看到一张写错了的公告时,你会怎么做?告诉孩子这是处错误或是干脆视而不见?台湾作家番红花将这个生活中微小如尘的细节,视为对孩子重要的教育机会。当她的孩子发现一间面包店休息的公告上写错了日期并认为这是一个常犯的粗心错误时,她敏感地进行了半个小时的“唠唠叨叨”。她先是引导孩子分析出这家开在高级地段的高端面包店每天的成本很高,然后再指出因为这个写错日期的休息公告可能会让很多看到的人认为本该营业的那天是休息,从而让面包店蒙受一天的成本损失。然后借机讲出了粗心和随便的危险:“写这张海报的人如果很看重自己的工作,他就一定会要求自己再多看一眼,他一定就会发现到这个错误。可是,他缺乏这种高标准的态度和习惯。这时候,这就不叫粗心,而叫随便了。  相似文献   

18.
幼儿怕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离不开成人的态度与行为、孩子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孩子怕输的原因分析1.家长对孩子的过分迁就,使幼儿缺乏输的体验与承受能力。幼儿生活中输的体验、经验的积累往往决定了幼儿对输的看法与承受能力,如今家长对孩子的过分迁就,往往导致幼儿无法承受输的结局。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孩子自尊心的维护而过于迁就孩子,他们往往过多地故意输给孩子,保持孩子愉悦的心境。然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缺乏正常的输的体验,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曾经不断接到家长的电话,都是反映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平时家长布置孩子多做些练习,孩子就和家长讲条件:家庭作业书写马虎,家长要求重写时,学生不愿意写;自己的学习用品、房间不愿收拾,丢三落四……家长们不约而同地请求老师帮忙多提醒,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作为语文科教师,我也常常发现:很多孩子学习缺乏主动性,态度不端正,动手及实践能力差。而他们偏偏对自己又特别缺乏认识,以致形成了坏习惯。  相似文献   

20.
对孩子来说,自信是他们得以坦然踏上人生之旅的动力,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信心,就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认识、评价和态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我情感,是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而幼儿时期自我评价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常常需要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很自信,有的孩子却很自卑,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在接受了外界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后,将它们固定下来成为评价自己的依据,久而久之,自信或自卑的心理就产生了。因此,老师和家长精心呵护和培育孩子的自信心,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