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朦胧”一词的误用,中学语文课本出现多例。如:①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鲁彦《听潮》)②孩子朦胧欲睡了。(叶圣陶《夜》)⑧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黄河浪《故乡的榕树》)上述三例中的“朦胧”都用错了。《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  相似文献   

2.
记得在某期《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到过一篇关于。朦胧”与“蒙胧”两词的辨析文章。认为“朦胧”只能用来写月色之类,“蒙胧”则是用于写眼睛的模糊状态。并认定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句  相似文献   

3.
朦胧、矇眬音同形似,又都是联绵词,使用时若稍不留意,就会出现误用现象。作家张抗抗在其纪实散文《滋味》(《语文报》总第918期)中,就曾把“矇眬”写成“朦胧”。由于两个词又同为形声字,所以,只要透过其相同的声符而注意它们意符上的区别,就不难推断出它们意义上的差异,使用时,自然就不会出现误用现象了。  相似文献   

4.
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卷里一篇教学举隅时,出现了这样一个词“睡跟朦胧”,笔者看了半天却不解其意: 其一,“朦胧”究竟作何解释?其二,“朦胧”跟“睡眼”合在一起成为短语吗?翻阅一下《现代汉语词典》“朦胧”有两层意思:1、月光不明;2、模糊,不清楚。但“朦胧”’一般与“暮色”“烟雾”连用,表示景色、情感的模糊状态,拿它与“睡眼”搭配就显得牵强了。  相似文献   

5.
[教学片断](大屏幕上以对联的形式一个词一个词一一对应呈现《绝句》这首诗,直到诗歌完整呈现为止。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此诗由两副对联构成,进而回忆曾经学过的对联。)  相似文献   

6.
如果“词体大约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引)的话,而苏轼则是人们历来公认的豪放词的创始者。虽然这以前,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已露豪放的端倪,但在词坛上站稳脚跟,而能与婉约派相抗衡者,则还应自苏轼始。在三百四十余首《东坡乐府》中,真正可称豪放词的,恐怕不到十分之一,不过它在词学史上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煜词感情真挚,词风凄美,意境丰厚,留下不少传世名句佳篇。梦境可以说是李煜词中非常多的情境之一,解析其词中梦境,是我们透视其思想情感的窗口,是我们揣摩其深层心理的脉门。从“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子夜歌》)到“梦回芳草思依依”(《喜迁莺》)的轻悠朦胧,到“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令》)的悲凄幽怨,  相似文献   

8.
[课例] 第4册《日月潭》 教学内容:指导理解“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棘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一句中加点词“朦胧”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听潮》中“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句中的“朦胧”一词系“矇眬”的误用。“朦胧”本义为“月光不明”,引申为“不清楚、模糊”意,而文中却用来写波浪欲睡之状不妥,如要表现欲睡之时,两眼半开半看东西模糊的情态,则应用“矇眬”。查《听潮的故事》的原文,则是这样的:“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看岩石,睡眠了似的。”(见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鲁彦散文  相似文献   

10.
《甄嬛传》的持续热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大胆地投入了历时语境中跨时代的文化解读,尤其对花间词人温庭筠的朦胧词《菩萨蛮·小山重叠》的意义反解发人深省。剧作者理性地反观时代的真实面貌,并赋予这首悖论词以不同的性别解读视角,切身的情感矛盾以及高度的环境审美尺度,使得这首词在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长跑之后,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实现着自己的完美蜕变。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教科书与字典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和助手,教科书中的字应与字典中的字相吻合,才便于向学生解释和说明。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五年制第十册《一夜的工作》中“矇眬”一词,字典中就没有。在字典中,只有“月”旁的“朦胧”和“日”旁的“矇眬”。根据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是“月”旁这个“朦胧”了。在同一册的《鲁班学艺》中,有“琢磨”一词的“琢”是多音字,在字典中也只有 zhuó这个读音而没有 zuó的读音,不属多音字。像此类问题,怎么向学生  相似文献   

12.
读音为“meng long”的词有三种不同写法。 “朦”,《说文解字》云:“月朦胧也,从月,蒙声。”本义乃“月光不明”。“胧”,《说文解字》云:“朦胧也,从月,龙声。”本义乃“微明”。二者皆含“不太清楚”之意,合成之“朦胧”必亦含此意。“朦胧”之本义即乃“月光不明”,并引申出了“客观景物模糊不清”(如例①)、“语言表达不明”(如例②)及“主观意识模糊”(如例③)等意。于实际运用中,其常与“暮色”“月色”、“烟雾”、“意思”、“感觉”等词语相搭配使用。例如:  相似文献   

13.
“强强经过了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同学们,这句话中的“蒙”可换成“朦胧”吗?在学习《爷爷的芦笛》(苏教版十一册)这课时,同学们对文中这句话中的“蒙”感到生疏,问:“为何不用‘朦胧’?”这里的“蒙”不可以换成“朦胧”,因为这两个词是有区别的。蒙():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如:睡眼蒙,蒙蒙地睡着了。朦胧:①月光不明。如:月色朦胧。②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往事朦胧。同学们,弄清它们的意思后,…  相似文献   

14.
一天晚上,爸爸要我听写课文《一夜的工作》里的生词。当爸爸念出"ménglóng"时,我立即在本子上写上了"朦胧"。这个词语我以前在一篇课文里学过,肯定没有错!我打开课本核  相似文献   

15.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6.
一、整体感知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我别开生面地以一首自己填写的词来表达读完全文的整体感知:长相思山万重、水万重,身在千重云水中,疏烟入帘栊。月朦胧,花朦胧,伊人如雪织幽梦,西楼拂国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吟咏品味,争相谈到自己的见解:——这座小屋就像海子的那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小屋夜里的光线有“淡月失梅花”一般的朦胧、缥缈。——小屋如同海边的贝壳,记载着海风和涛声,在  相似文献   

17.
[定位 ]屏幕显示 :1 .学习理解宋婉约词的特点。 2 .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切入 ]古代写离情别绪的诗 ,你知道哪些 ?是如何表现离情的 ?点拨 :写离情的诗有很多 ,但风格各不相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各有特点 ,简要分析。[探究 ]( 1 )欣赏“意境” ,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触动大 ?哪些地方写得好 ?说出原因。点拨 :所谓“意境” ,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 ,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称为最擅长写朦胧诗的诗人。他的《锦瑟》所表现出的朦胧之美。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锦瑟》的朦胧主要体现在多义的主题、朦胧的意境、迷离的意象、含蓄的用典和跳跃的结构。形成这种朦胧荚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作者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幸学习了苏州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老师的《爷爷的芦笛》。教学中,薛老师用“猜”的方法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精彩不断,尤其是对“朦胧”一词的教学印象尤为探刻,令人耳目一新。这引发了笔者许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猜”,猜出不同,猜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幸学习了苏州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老师的《爷爷的芦笛》。教学中,薛老师用“猜”的方法进行了生字词的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精彩不断,尤其是对“朦胧”一词的教学印象尤为探刻,令人耳目一新。这引发了笔者许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猜”,猜出不同,猜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