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过去和今天,都受到高度的重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之人物”——体育、心育(智  相似文献   

2.
人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关键在儿童期的发展。儿童期发展的前提在于“和谐”,主要是身心发展的和谐,心理结构各因素之间发展的和谐。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明确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即指在“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而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认为“美育者一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全之人物”,所以“真善美之三德”是德育内容应有之义。“真”是人的“知力之理想”,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是“善”和“美”的必要前提条件。掌握了“真”,才能实现“善”,认识了“必然”,才能获得“自由”,从而开出了人类的创造之花——美;“善”是人的“感情之理想”,是对历史的正当性、价值取向的正值性的见解,是德育质的规定性;“美”是人的“意志之理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真和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先生曾经指出:“教育之宗旨何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倡导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其核心价值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全面的人”为终极目标。换句话说,当学生从学校迈入社会后,其立足于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并非仅仅建立在丰富知识的积淀基础之上,而是来自其从追求知识过程之中收获的智慧和理性,来自其丰富的人文意识与良好的公民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语言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智育、美育、德育”三方面分析高校语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并做深层次的分析,指出高校语言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6.
教育名言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蔡元培 把自己最美好的品德和最擅长的技巧无私地传承给需要它的人,这种人类的美德比任何作品都永恒。 ——崔浩 教育的宗旨何在 ?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己。何谓完全之人物 ?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王国维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与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卢梭 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判断…  相似文献   

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  相似文献   

8.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研治哲学,以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敏锐的观察迥出时流,独超象外。在中国哲学的转型时期,他力主在人文学术中设置“哲学”一科;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第一流的哲学家;借助西学,检讨和反思中国哲学,从义理层次上对儒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亦开风气之先。王国维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他对哲学的贡献将与时推移,愈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王国维当之无愧的属于中国现代哲学的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10.
为构建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学校教育必须打好基础,发展个性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中专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也应适应新的目标培养要求,以提高中专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强化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认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一生博学,著述等身,不仅在国学上卓有成效,而且躬身教育实践,大力译介外国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学科著作,并能结合我国实际需要研究探索,多有开创。特别是他在清末教育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科学和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宗旨——培养身心和谐、德智美体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 《教育》2014,(7):75-75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如佛教之一派,及希腊罗马之斯多噶派,抑压人之感情而使其能力专发达于意志之方面;又如近世斯宾塞尔之专重智育,虽非不切中一时之利弊,皆非完全之教育也。完全之教育,不可不备此三者,今试言其大略。  相似文献   

13.
在国学大师王国维看来,身体能力之获得靠的是体育,精神上真善美"三德"之获得,则离不开智育、德育和美育,教育之宗旨就在于通过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以"使人为完全之人物"。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对智育、德育、体育都较为注重,唯有美育渐行渐远,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重新认识美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5.
面对即将来临的21世纪,要求幼儿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幼儿如实地看作是身体、心理和谐统一以及知、情、意和谐统一的整体,并在教育活动中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一代。概括地说,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全球性幼儿教育的共同走向。我国著名教育家王国维早在20年代就已有培养“完全之  相似文献   

16.
教育名言     
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王国维摘自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教育名言@王国维~~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为完全之人物?谓使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之宗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  相似文献   

19.
<正>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化教育学家威廉·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是本世纪哲学界、教育哲学界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当代西方出现的“狄尔泰复兴”现象使人们敏锐地感到,狄尔泰时代所困扰、所思考、所关注的一系列人的哲学问题、教育哲学问题、精神科学问题在当代教育哲学和人的哲学中仍未能解决,有的问题甚至更为尖锐和迫切,因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王国维“无我之境”论的研究中,存在着某种化定位偏差:人们多用叔本华哲学去印证王国维意境论,又多以客观色彩多于主观色彩这一论断给“无我之境”下定义,而很少从中华化这一背景着眼,去揭示“无我之境”的禅思意蕴。本从“观”与“得”二角度,对“无我之境”论的思辩进行了探讨。笔认为,无我这境的理论价值,在于王国维在华夏化这个大背景上,揭示了中国艺术意境精深微妙的创作心理,显示出无我之境的艺术思维与禅宗哲学思辩的某种内在联系,从而突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