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翔 《家长》2013,(2):58-58
惩罚和宠溺是现在中国家庭最为常见的两种教育方式,这些父母或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惩罚式教育,或采取对孩子呵护备至、事事为孩子考虑周全的宠溺式教育。但这些都不是正确的教子方法。那么,如何管教孩子,既能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又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呢?  相似文献   

2.
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3.
<正>诚实是一个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孩子能不能说真话,敢不敢说真话,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孩子撒谎几乎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因为往往在犯了错误之后要受到惩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数落或者打骂。孩子为了逃避这些惩罚,就不敢承认自己犯的错误,也就是不说真话。作  相似文献   

4.
许多家长都知道,惩罚跟奖励一样,都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但孩子犯了错,不少家长却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惩罚孩子。言语批评只是惩罚教育的一种形式,惩罚还包括承担错误损失、将功补过、弥补过失等。有些家长错误地将惩罚理解为“体罚”,有  相似文献   

5.
如何惩罚孩子 ,大多数父母对此都十分苦恼。孩子对惩罚的反应是不同的 ,同一个孩子在不同年龄或不同场合对惩罚也可能作出不同反应。不适当的惩罚不但达不到惩罚的目的 ,有时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作为家长、父母可以把握一般的“惩罚”原则来教育子女。1.如有可能 ,立即惩罚。在孩子出现错误行为后应立即给予惩罚。这时的惩罚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孩子容易将惩罚与错误行为联系起来 ,促使其有意识地纠正错误行为 ,以避免重犯。2.如不能立即给予惩罚 ,应设法重现孩子犯错误行为时的情景。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重现孩子的错误行为 ,如讲…  相似文献   

6.
张立巍 《成才之路》2011,(24):11-I0006
"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传统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在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被很多人所否定。但笔者认为,孩子犯错后,家长还要适当给予其一些惩罚。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论坛》2013,(9):69-70
正近期,一组名为《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的贴图在网上热传:从出生9个月到13岁的阶段,美国孩子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做各种家务,而中国孩子则是"读书、学习、才艺培训"。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但是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的是,相比如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导致那些已经成年的大  相似文献   

8.
1.感恩教育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要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首先必须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因为,孩子的情感与认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只有当孩子的知识经验中有了对感恩的正面认识和体验,才可能产生报恩的意识.因此,父母要丰富孩子有关感恩的知识,如平时多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之类的故事,让孩子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或给孩子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或电影,丰富孩子有关感恩的知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一个孩子在家里不慎扳坏了爸爸刚给他买的电动玩具。当妈妈回来问是谁弄坏的时候,这个孩子便自觉地点头承认了是自己所为。这时这位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的呢?当然,她和时下许多不懂教育方法的妈妈一样,当即给了孩子一顿训斥“,你是怎么玩的,花了那么多钱买的,玩了一会儿就弄坏了,以后别买了。”同时追问孩子是用哪只手弄坏的,并执拗地扯着那只手,打几巴掌惩罚它所犯下的“罪行”!这位妈妈只知道心疼电动玩具是花了几十元钱买的,她认为,打了孩子一顿,是教育他要知道爱惜东西。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无形中就教给了孩子这样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慷慨大方的品质,很明显,有几点是不能做的:●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他感到很有感情的东西。●不要长篇大论地向孩子唠叨无私的美德和拒绝分享的丑恶。●在孩子拒绝与他人分享时,不要严厉地惩罚孩子。如果孩子卷入玩具等的争斗中时,恰当的方法是把孩子隔开来,送回自己的房间,直到他的行为表现较好为止。打一巴掌或永久地没收玩具,很可能使孩子产生怨恨情绪并且更不情愿与他人分享玩具。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孩子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孩子抵抗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换言之,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适当的惩罚是有教育作用的。如何惩罚孩子:  相似文献   

12.
最近,参加了几次关于幼儿教育的咨询活动,许多家长提出了能不能打孩子以及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等问题。我想谈一点个人对惩罚孩子的看法,与同志们讨论。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它是在一个人、一个儿童,做了与社会准则相违背的事,而教育者希望他改正时使用的。一般来说对幼儿能用轻一点的惩罚手段即足以使他改正错误,就不要用比较重一点的惩罚手段。当然,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为了使惩罚行之有效,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一要弄清情况。惩罚总是在孩子做了一件错事或  相似文献   

13.
正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如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似乎已成共识。于是,激励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呼声越来越高,社会舆论也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罚性行为,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教育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错误或不良倾向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只好能不看的不看,能不说的不说,能不管的不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长此下去"谈罚色变"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品德培养和教育进步产生不利影响。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  相似文献   

14.
1.家长应在对孩子进行耐心劝导和认真的谈话之后使用奖惩手段。在惩罚孩子的时候,应让孩子知道惩罚他是应该的,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2.对孩子进行奖惩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家长应选择恰当的惩罚措施让孩子改正错误。3.如果连续进行奖惩而没有向孩子说明理由或原因,孩子就有可能只对奖惩做出反应而不清楚为什么会受到奖惩,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4奖励孩子是为了鼓励孩子表现得更好。适当的奖励有助于使孩子遵守良好的行为规范。5.对于孩子有可能做到、但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到的事情来说,意外的奖励会产生十分积极的效果。6.…  相似文献   

15.
孩子撒谎     
林鸰 《福建教育》2010,(6):59-60
儿童撒谎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撒谎,免不了担心:这会不会是孩子学坏的征兆?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大多数的家长会严厉地批评或惩罚。但是,在批评或惩罚之前,家长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撒谎,是真的品质问题还是另有原因?是否知道孩子“撒谎”背后的秘密?采取的批评惩罚措施是让孩子变得更加诚实,还是会迫使孩子撒谎的水平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6.
惩罚是一门艺术,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的惩罚手段五花八门。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屁股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幼儿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才宝贝"中国创始人刘慧琴女士,在天津举办育儿专题讲座。她指出,早教不仅要教孩子,家长的角色定位将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爱他,就给他最好的教育——很多年轻父母这样想。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适合您的孩子?父母如何  相似文献   

18.
虢代强 《班主任》2012,(5):48-49
正当今社会中普遍倡导"赏识"教育,但笔者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因为惩罚在很多时候更能有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当一个人犯错后,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表现为一种自发的害怕,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即以愧疚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以获得心理平衡。即使是那些年龄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惩罚;学生犯了错误,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批评。但是,惩罚也好,批评也罢,如果策略运用不当,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打击和伤害。这就要求我们当家长、做教师的懂得一些惩罚与批评的技巧。惩罚与批评是有分寸的,就像世上最美的东西一样都有黄金比例,如果正确掌握惩罚与批评的艺术,不但可以让孩子明白深刻的道理,还能让孩子更加了解和尊重家长与教师的苦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小读者》2012,(9):9-10
想必对于美国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我们不同,他们是不打骂孩子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美国,采用体罚、言语羞辱或其他手段,对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当事人要受法律惩罚,父母当然也不能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