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端 《报刊之友》2012,(11):122-123
民意与大众媒体观点之间是相互表达、相互依存的关系。媒体既是民意的传播平台,又肩负着对民意的舆论引导功能。因此,大众媒体的观点必然是在反映民意的基础上,正确客观认识世界的价值体现。本文从民意与大众媒体观点的解读入手,详细分析了二者的特点与区别,并提出了在媒体观点的表达过程中既要符合民意,又不能一味迎合而导致失去正确立场,沦为民意裹挟的工具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比较媒体对2004年与2016年两届奥运会中运动员刘翔、傅园慧的报道,发现两次媒体的奥运报道在叙事角度、情感表达、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显示出媒体心态在十余年间发生了较大变迁。本文认为媒体心态是基于社会心态的存在,是民意在传媒界的投射,媒体心态的转变深受大众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真实的原生需求被唤醒、娱乐精神的蔓延和个体价值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3.
张国栋 《青年记者》2010,(18):59-60
今年,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同志提出"以人为本做新闻"的办报理念。最近,傅绍万同志在业务例会上指出:"大众报业集团的媒体,绝不能做让老百姓反感的事。首先,我们要站在大众立场上,做利益集团的质疑者,而不是做他们的拉拉队。其次,媒体要顺民意,而不是拒民意。报道必须客观,要反映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心声。第三,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问题是根本问题。正确的立场和感情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是抓住读者和增强媒体竞争力的根本。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集团会利用媒体,我们的媒体和记者编辑,要清醒地抵制住这种诱惑。"最近,《青年记者》、大众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举办了"以人为本做新闻——我们离读者有多远"专题研讨会。来自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采编一线的8位编辑记者,结合自身实践作了主题发言。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魏武,大众报业集团编委会秘书长徐守礼出席了研讨会,并进行了点评。本期摘要刊发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4.
唐野苍 《视听界》2009,(3):100-100
反映舆情,体现民意,是媒体做好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体现。媒体反映舆情一般通过新闻选择、事实报道以及事实评论的方式。评论,尤其是时评,因其具有观点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构筑公共意见广场,反映舆情成为其重要功能。但目前,媒体时评反映舆情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庹继光 《新闻传播》2014,(3):11-12,14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害怕孤立"心理因素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基于微博的自媒体特性,许多人敢于在微博平台上发表非主流观点,形成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反制。分析认为,不少非主流观点、少数派意见的自由表达,带有传播策略的意图,但总体而言,微博平台上大量出现非主流观点,有利于各种观点展开碰撞,有助于推进人们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张斌 《声屏世界》2009,(9):23-24
大众媒体的产出物是信息,投入物是信息,售出物更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信息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大众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其一,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系统信息;其二,以人的社会生活现实为核心的信息事件的现象和本质;其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张毅 《今传媒》2009,(10):92-93
大众媒体的产出物是信息,投入物是信息,售出物更是信息,采集、加工、传播信息是媒体的主要任务.大众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其传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其一.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发展变化的系统信息;其二,以人的社会生活现实为核心的信息事件的现象和本质;其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见和观点.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位普通的网友和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意见的表达者和信息的披露者,在众多热点事件中,社会化媒体掀起了汹涌的"民意大潮",展现出巨大的舆论威力,在这种环境下社会舆论亟待规范和引导.本文将从技术层面、法律层面、公民个人层面等三方面提出社会化媒体舆论引导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快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信息传播权仅仅由社会高等阶层的人们所掌握,现今的信息不仅可以由高等精英传播给社会大众,社会大众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自媒体时代到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媒体形式,它可以让社会大众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观点或看法,这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媒体"的互补互动。本文通过对自媒体时代以及其中的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媒体"的介绍,阐述自媒体时代社会化媒体与个人"媒体"之间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性和改进措施,从而促进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10.
杨育彦 《新闻世界》2013,(5):245-246
广电市民监督员对政府行为实行监督、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督查,借助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种表现,事实上是一种公民意识的体现,他们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自己作为公民的各种诉求。  相似文献   

11.
张霆 《中国广播》2014,(11):43-45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需要顺应传播环境变革的潮流,主动为民意自主表达提供有效窗口,积极回应民意关切,以切实维护民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着眼点,改进舆论引导,有效提升自身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大型媒体社会活动,以其关注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现象、追踪民意焦点,对社会大众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塑造媒体品牌、提升社会影响的方式,得到业界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3.
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在我国社会,社会舆论场可以细分为一个三元结构:一是政府舆论场,即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舆论场;二是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为媒体的新闻实践所构成。在这个舆论场中,媒体既反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表达民情民意;三是民众舆论场,它通常是民众从自身利益、情感和意愿出发而形成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4.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用下的媒介环境成了一个:人人即媒体、处处是现场、时时可传播的时代。自媒体所提供的开放平台,公众可以就某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形成意见公开表达的自由市场。"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监督"互联网赋予每一个公民前所未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随着网络舆情的升温,一些非理性、情绪化"伪民意",带有目的性"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舆论审判"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给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被广泛运用的当代社会,普通老百姓有了一个反映意见表达观点的新通道。当政府决策人开始注重网络民情民意,老百姓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度就日益提高。同时,精英阶层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在各种热点问题上表达不同视角的观点。为当今决策者提供另一种思路。政府听取民意,吸取精英观点,彰显社会在更快地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琴 《新闻窗》2014,(5):81-83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大众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案情决定舆情,但是,在案情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影响舆情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大众心理、媒体报道等,其中,媒体作为案情和舆情的一个中介和主要传播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将重点探讨由媒体所报道的诉讼性事件发酵而成的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并从法院的工作实际出发,试图就规制舆情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7.
马弛 《记者摇篮》2014,(3):35-36
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民生新闻以其更具亲和力的平民化表达赢得了大众的青睐,成为各种媒体体现民生视角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报道内容。有观点、有深度、有立场的民生新闻应顺应时代潮流,迎合受众需求,以促进地市级党报的可持续发展。读者看党报、关心党报的重要原因就是看重其是党的耳目喉舌,有传递民意、上通民情的政治地位。同时,党报的独特优势特别表现在重大政策的解读、事实观点  相似文献   

18.
准确,生动而富于个性的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在大众媒体中,广播主要靠声音,报纸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场、表达观点。而电视评论节目中说话,表意的则是精彩的画面语言在电视评论节目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周梅 《新闻世界》2023,(3):7-10
社区媒体是社区信息发布平台、民意表达平台、互动服务平台,是社区居民获取社区信息、参与社区治理、分享交流互助的重要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媒体已逐渐被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所超越,因此,社区媒体必须在媒体融合语境下进行整合再造,特别是需要通过专业媒体机构的介入,顺应移动数字视觉时代的要求,通过全新、全时空的内容呈现架构,构建融媒体语境下的强大社区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构建和谐美丽家园加油鼓劲。  相似文献   

20.
禁止媒体审判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但媒体审判有其自身的真实含义。在我国,对媒体审判问题的认识出现明显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正常舆论反应泛化为媒体审判;将正当舆论监督特别是对司法机关的舆论监督泛化为媒体审判;将民意对案件的正常表达泛化为媒体审判;将媒体侵权泛化为媒体审判。本文认为,解决媒体审判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坚持法院审判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防范和消解媒体审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