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春》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作者以诗歌的笔调和清丽的色彩,用火热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生动而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课文第二部分,具体描绘春天的景物。作者从"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五个方面描写春天的景象,五个段落五幅画。其中的诗情画意之美,值得读者去解读。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春草图这一段第一句从点上描绘。(1)用"偷偷地""钻"写  相似文献   

2.
石嘴山瓷厂的宣传橱窗里陈列着二十幅书画获奖作品,其中有八幅出自石嘴山市第二职业中学陶瓷专业毕业生之手,而张启玲一人独占五幅。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之美,是一种古朴之美。历经46亿年的时光流转,一座座或挺拔或俊美的山川拔地而起,这些浑然天威的旖旎风光,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姜耀辉,一位年过五旬的地质科学家,在过去3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从南走到北,从北走到南。然而,路上的山明水秀他只能匆匆掠过,探寻层层山峦中矿石、岩石的成因以及造山带构造的演化是他的使命。他说:"矿石、岩石是地球的物质组成,我们研究矿石、岩石,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4.
该文立意明确且较为深刻,论述较为充分且给人以启迪。作者描绘了两幅生活图景:一幅为"净土"上的恬静、和谐,充满自然之美与悠久历史意蕴的生活图景;一幅是大城市喧闹、忙碌,且"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的生活图景。在这两幅生活图景的对比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美好的,却是遥远而难企及  相似文献   

5.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多幅图的看图学文。指导学生看图,既要看出画面内容间的联系,又要从对照比较中,看出画面内容的变化,从中体会事情的发展变化。初步看图,让学生找出五幅图所画的内容。请学生想一想:五幅图上都画了什么?这五幅图都是讲的谁的事?使学生体会到五幅图都是讲的小猴子的事。再让学生对照比较画面上不同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小猴子到的地方不同,干的事也不同。然后找一找哪些画面上有共同的东西,体会五幅画面是怎样一幅一幅连接起来的。一二幅上都有玉米,说明猴子是从玉米地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2,(31):62+12
悦读之前:下面有六幅图,每幅图上画着一个人或动物形象。有趣的是,这些形象都分别由一些变体汉字组成(比如最后一幅就是由"愁眉苦脸"四个字组成的)。你能看出其他五幅图中含有哪些汉字吗?(答案本期找)  相似文献   

7.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以民俗为主题,写民风民俗,说民间艺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风民俗画卷。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了解民俗,可以洞悉自己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五篇文章在"民俗"这一主题涵盖下,所寄寓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加以区别。这种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腻、深刻的解读习惯。五篇文章言语形式颇具个性,各个不同,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不同文本的情感抒发与文化内蕴,总是借助一定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在领略作者所构建的文本世界中,要能进得去;置身于言语世界所构成的情感与文化氛围之中,还能出得来,领悟言语世界所构成的情感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第十册22课《可爱的草塘》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伴(?)着作者的叙述展示出五幅画面,反映了北大荒美丽而又富侥的景象。全文清新活泼,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特别是五幅画面,依次一一而出,却毫无板滞沉闷之感。这除了五幅画面内容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外,与画面的转换讲究艺术,曲折多变,摇曳多姿,也不无关系。一、顺势推进第一幅画面展示夏天草塘的景色。重点描绘“浪花”。初看,见其动态美;细瞧,见其色彩美。然后,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草塘寞美啊”来收结具体形象的描绘,点出其“美”的个性特征。而这一声赞叹,触动了作为北大荒人  相似文献   

9.
撰写纪要时要注意五个问题,一是认清文种嬗变之"源",二是重视材料本身之"纪",三是突出内容精简之"要",四是注意相近文种之"忌",五是辨析横向比较之"特"。  相似文献   

10.
"乘象入胎"是根据释迦牟尼传记所描绘的佛传故事画,佛经对此多有记载。文章通过图文对照,对莫高窟现存十余幅"乘象入胎"壁画之伎乐音声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敦煌壁画"乘象入胎"不论从整体还是局部都刻画了一幅具有气韵之质的音声景观,其以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完美诠释了佛教音乐美学的微妙、和雅、正直、深远等品质。  相似文献   

11.
2007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今年全国卷Ⅰ(陕西、河南等省)的高考作文题:阅读一幅画图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给的是一幅这样的漫画:一个小孩子不慎摔了一跤,周围"家长"、"学校"和"社会"蜂拥而至,均露出惊慌之色,异口同声:出事了吧!  相似文献   

12.
张淑梅 《高中生》2013,(6):12-13
夏丏尊先生深怀悲悯忧虑之情,在《谈吃》的短文里以幽默讽刺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嗜吃成性的社会风俗画。作者以幼时盼望过年为开端,引出"吃"的话题,接着于富有生活气息的场面描写中揭示病态社会心理,寄寓调侃讥讽之情。普通人家的来客吃饭的场面描写,是一幅极富生活气息的社会风俗画。  相似文献   

13.
<正>北宋大文豪苏轼称赞王维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诗与画密不可分,相得益彰。而好的文章亦是如此。苏教版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一幅幅画面,生动的画面、唯美的意境让语言文字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对"五幅秋景图"的品赏解读一直是<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里,围绕"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关于<故都的秋>的教学讨论中,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教学内容的出现频率高达93.3%.于是,讨论的主持人追问:"为什么要确定这些内容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真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吗?"我想,问题并不在五幅秋景图本身.所谓"披文人情",问题在于对这五幅秋景图的课堂解读能多大程度上还原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彰显经典文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最近看到一则故事,令我颇有感触。五岁的小约翰喜爱绘画,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班,每天他都把创作的"成果"骄傲地送给杰克老师。看着一幅幅拙朴的"小鹿""小熊""小房子"……杰克感到无比的高兴。他将小约翰的部分画作张贴在班  相似文献   

16.
《孝经》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孝经》不仅探讨了孝治的哲学理据,对君德臣道提出了具体的制约规范,而且从孝顺天下理念出发,系统论析了政治体系景观建制:孝为治道之本、孝治天下的治国宗旨、五等之孝的政教方针、天下和平的政治功能,全方位展现了一幅"以孝治国"的理想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17.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辛夷坞》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8.
《春》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全文一共描绘了五幅图。其顺序是:第一幅春草图、第二幅春花图、第三幅春风图,第四幅春雨图,第五幅迎春图。这五幅图是怎么连成一个整体的呢?除了按“形散神聚”的特点(即以赞春这个“神”来串起这五幅图)来理解外,我们还可以从文中的钩连句所起的作用这方面来理解。下面,笔者就以文中的钩连句出现的形式和作用做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19.
姚鼐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重要作家。《登泰山记》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底游泰山所作。全文由五幅画面组成了一幅山水长轴,在这幅山水长轴中又以日观峰观日出为主体,整幅画面,高下相倾,远近分明,神采飞动。作者在握管吮毫之际,倾注了一片热爱之情,写出了自然奇观,山水之秀。勾画泰山形势图。作者起笔介绍了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的地理形  相似文献   

20.
品读     
《江苏教育》2014,(9):2-2
<正>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黄永玉先生在《永玉六记》之五《汗珠里的沙漠》里有一幅漫画:一个小男孩坐在条石上,双手抱膝,入神地仰望远天的星星,若有所思。黄永玉给这幅画的题词是"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动过的东西"。即使在管理最为苛刻的学校,教师也可以每天挤出10分钟,传授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