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王永斌 《科教文汇》2012,(10):146-147
素质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模式,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素质拓展训练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关联性入手,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引入策略。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6,(9):97-98
本文从当前大学生素质现状及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入手,就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与体育课程开设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课程当中,从而对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伯金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219-219,214
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在对拓展训练的起源与发展及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拓展训练的对策,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和现代课程论体系,是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4.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玉 《科教文汇》2008,(16):119-119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培训方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符合国际教育理念,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本文对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模式进行了探索,期望能对高校实施拓展训练课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训练目标有体能训练、生存训练、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符合我国高校培养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前的改革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得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拓展训练课程应该采取的措施。试图为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在我国高校中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着拓展训练活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许多研究主要针对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以及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但对大学体育课如何引入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如何与大学体育课相结合研究较少。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特点,对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课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为拓展训练与大学体育相结合提供可行、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衣刚  孟丽梅 《科教文汇》2012,(10):132-132,155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课程,近几年逐渐介入到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引起了教学领域的普遍关注。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拓展训练,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对推动传统教育方式的改革,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在高校教学发展建设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及拓展训练所起到的作用意义进行简要的说明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的角度,理性地分析了高校体育课开展素质拓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素质拓展训练不但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完善与延续,并且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通过探讨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旨在为高校体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2)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开始向综合素质方向发展,这种人才培养趋势的变化为素质拓展训练进入高校奠定了基础。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单一僵化的问题逐渐突出,基于此,本文从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特点出发,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杰  何雪萍 《科技广场》2008,(2):191-192
在高校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是素质教育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文章以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实施依据和资源开发为切入点,就开设拓展训练课的意义和构建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张扬文 《大众科技》2013,(5):212-214
大学阶段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当下,放眼未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健康第一"为准绳,不断开创一条高校体育教学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王蕾 《科教文汇》2012,(30):148-149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必须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评价.以不断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满足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点.本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管理策略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3.
胡凤兰 《科教文汇》2012,(1):157-159
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时代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和快速发展的体育健康事业,体育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突出自身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本文围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目标,对该课程的设计思路、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学生教学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琳 《科教文汇》2011,(12):144-145
本文通过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能力结构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研究认为:普通高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发展不平衡。要制定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必须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专业能力,切实做到为社会输送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专业教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宝泉 《科教文汇》2011,(12):138-139
体育课程主体参与性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形式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着重探讨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主体参与性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与实施,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昕  凌兴民 《科教文汇》2012,(3):148-149
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9月20日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说明,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切实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有足够的时间睡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那么坚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到底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怎样的健康影响?本文将结合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再做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于克巍 《科教文汇》2014,(22):173-174
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训练的兴趣,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爱好;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训练效果。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既是一项对训练价值进行判断的目标活动,同时又是对客观训练满足学生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岳媛  阳运清 《科教文汇》2013,(27):36-36,38
公关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公关素质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关系整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独立院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公关素质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独立学院大学生公关素质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莲 《大众科技》2011,(9):162-164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内容和活力。而且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优质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实验与课程评价的实践研究,论证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适合大学生体育锻炼多元化的需...  相似文献   

20.
肖平步 《科教文汇》2013,(22):15-15,25
思想政治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纠正大学生思想物质化,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是从创新的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出发,阐述创新教育理念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当前大学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析,希望能更好地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