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以我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对新型养老模式的迫切需求为逻辑起点,以体育促进健康养老为主线,结合美国“活跃型”养老服务社区(AARC)的建设理念、模式和内容,探究“体育+养老”的产业融合新模式,力求消解我国即将面临的老龄化社会所引发的养老问题和困惑,进而加快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分析美国先进养老服务理念、模式以及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业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体康养”型养老社区建设新思路。打造以“体育活动促进老年健康”为主体内容,以“运动休闲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为核心理念的分区化混龄综合居住管理模式,为中度老龄化阶段的养老型服务社区建设提出建议,实现和推进健康老龄化,为达成“2030健康中国”目标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杭州亚运会背景下对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的特点、机遇与对策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具有多种类型,其定位不尽相同,同时还将PPP模式融入其中。结合发展特点分析当前我国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机遇,从发展载体、空间布局、供给模式、运营方式四个方面归纳其特点为:(1)政策落地带来新转机,推动综合体发展进程;(2)经济增长带来新趋势,促进转变主客体消费方式;(3)产业发展带来新体系,带动综合体协调发展;(4)亚运文化带来新思路,综合体内外部结构得到新整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快政府职能转型步伐,形成服务化机制;(2)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建设智能化体育;(3)促进产业联动协同发展,提升现代化水平;(4)推动品牌赛事发展进程,构建国际化窗口。  相似文献   

3.
通过问卷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社区体育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以深入了解武汉市社区体育环境的发展内涵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专家访谈法,对社区居委会和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对838位居民采用社区体育环境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从整体层面来看,武汉市主要城区的社区体育环境均值得分为3.1515分,略高于中等临界值;(2)从社区体育环境分维度得分来看,社区体育环境各维度的均值得分高低依次为:社区体育建成环境、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社区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氛围以及社区体育文化交流。结论:武汉市城区的社区对体育环境的建设也是较为重视的,其中体育建成环境建设较好,体育场地设施、社区体育组织以及体育活动氛围次之,体育文化交流较少。建议:(1)开展“线上互动、线下参与”组织模式,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2)打造“学校—社区—卫生部门”三方联动模式,提升居民健康水平;(3)提高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文化素养,使社区体育工作落到实处;(4)保持社区辖区内的体育场地卫生,提高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4.
宁波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底,宁波共有各类养老服务站点1919个,覆盖率达到了65%以上.为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从紧急救援、医疗服务到区域服务平台,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形式在宁波相继出现.借鉴国内相关经验,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首先要明确立足市场需求,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以人才建设为抓手的原则;其次建立数据电子化、网络化与社区养老运行智能化,服务流程再造与系统协同化,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运行的智慧化三个步骤;再次形成涵盖生活照料服务、膳食服务、居室和环境卫生服务、安全保护服务、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等方法对影响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个体因素是居民的文化水平、余暇时间和个人收入水平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影响我国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是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体育发展规划、体育社会化程度、社会环境和地方传统与习惯 ,它们对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制约着小城镇社区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体育服务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当前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采用文献回顾、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健康中国视域下郑州市社区老年人的体育服务治理创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郑州市社区老年体育服务存在管理体系内部分工不明确、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育服务与需求不匹配、服务主体组织能力与决策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构建以核心组织为驱动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建设公平合理的监测与评价机制、加强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与综合性平台的合作、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4种方式,对郑州市社区老年人体育服务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7.
刘玉 《体育科学》2021,(1):51-6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体育服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我国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进行研究认为:构建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系统有利于提高老年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整合优化体育服务资源,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具体构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资源整合与优化原则,各负其责与共同协作原则。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系统构建主要包括平台基本框架、平台主体功能、系统供应体系、系统内容结构及系统运行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政策支持、推进多元合作、突出政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加快技术创新,方能推进我国社区老年智慧体育服务系统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谢斯 《体育学刊》2020,(1):80-86
对英国学校体育合作项目的概况和运行机制进行叙述,以个案方式描述和分析6个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合作项目及共性特点,并基于此提出对于我国中小学体育发展的6点启示:(1)整合校际校本体育资源,形成学校体育发展集群,联合开发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形成校际体育教育衔接;(2)与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建立横向合作,建立复杂多维的学校体育发展支持系统;(3)积极宣传具备出众个人能力的体育模范,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感召力;(4)完善和明晰学校体育到社区体育的发展路径,以“体育作业”为支点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网络;(5)对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调整,促进体育教育平等化;(6)充分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武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区老年人有较强的参与体育活动愿望,且参与体育活动在时段选择、时间长度、时间频率、活动强度等方面有着自身的规律;而养老服务中心的体育服务在场地设施、健身指导、信息宣传等方面与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差距。建议:社会转型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体育服务应做到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体育服务内容多样化、体育服务人员专业化、体育志愿服务常态化。  相似文献   

10.
在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体养融合对于提升老年人身体综合素养、避免老年人失能、预防老年慢性疾病发生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工作,不仅能够实现城市美好社区养老群体生活,满足社区老龄人的各项体育服务体验需求,切实提升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稳定持续发展。该文将进一步对体养融合视角下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困境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美国学校体育活动案例进行解读与分析,在借鉴美国学校体育活动相关措施的基础上,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稳步发展以及学生体育健康促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2)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学生体育活动项目;(3)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残疾学生体育活动;(4)推进体育课堂翻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2.
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组织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中都有其重要的主体责任和职能作用,但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却更多地表现为失灵现象,以社区治理视角研究和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将成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该文提出社区治理的调适与嵌合机制,并对其相应的调适与嵌合机理进行解读,为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为提高我国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对社区体育志愿者行动的认识不到位,对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社区体育志愿者培训体系的缺失,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是天津市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对社区体育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扶持社区体育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完善社区体育志愿活动的法规制度,加大对社区体育志愿者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大力培育高校志愿者人群,建立社会体育志愿者的培训体系,建立体育志愿者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的简要分析,概托了21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的8个发展趋势。(1)“健康第一”、“体育强身”的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2)体育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稳定内容,将逐渐进入每个家庭;(3)体育与文艺、旅游、休闲等社会文化活动的结合更为紧密,消遣娱乐性特点更为突出;(4)体育人口逐渐增多,群众体育的发展结构更加合理;(5)科学锻炼意识普遍增强,社会体育科学化进程明显加快;(6)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网络化,社区体育将有较大发展;(7)法制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体育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将明显提高;(8)社会体育市场逐步成熟,经营性活动渐受欢迎。  相似文献   

15.
运用走访调查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就目前我国数智社区体育建设的必要性、所处困境及治理路径进行了有针对性研究,发现保障资源覆盖不均、智慧化程度低、建设主体模糊与缺位、融资渠道狭窄等是我国社区全民健身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由此,提出从协同治理的角度,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搭建全民健身智慧小区共享平台,实现以社区为核心、以小区为基本单元的全民健身生态圈,并进一步对平台的建设原则、系统框架及主体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与阐述。在未来,杭州市全民健身数智小区共享平台的推进,需要着力加强政府责任、政策指导、部门协同、多元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方能促进社区智慧体育服务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庞大的中老年人口基数成为康养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自然承担起了培养康养人才的重任。康养产业是以智慧养老、健康养生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养老形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围绕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体育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对构建新型养老形式、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论述体育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体育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价值,并由此提出了加强体育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规范了体育培训市场秩序,也提升了体育培训服务质量,为促进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引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基于“双减”背景剖析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素与阻滞因素,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要素主要是:国家政策导向引领体育培训创新发展的行动力、国民体育消费需求急剧上升的拉动力、体育中考促进体育培训市场日趋增量的驱动力、企业间的博弈竞争促进体育培训业提质增效的推动力。目前在体育培训业发展中存在的阻滞因素主要有:(1)监管障碍: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机制缺乏;(2)融合壁垒:体育培训与学校体育协调不足;(3)创新不足:体育培训服务内容同质化严重;(4)思维固化:应试思维与学生焦虑风险并存;(5)粘性不高:难以提升体育消费忠诚度等。据此,建议:(1)建立多元协同监管体系,完善体育培训市场准入机制;(2)加强政策支撑,深化校企协同发展;(3)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提升体育培训服务质量;(4)降低升学压力,树立体育健康价值理念;(5)拓展多运动项目导读,提高体育消费粘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影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调研,对山东省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需求现状进行研究,探讨了城市社区体育服务需求与人口结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社区体育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男性较女性更需要社区体育服务.不同职业人群对社区体育服务需求的强度是不同的,文体工作者的需求最为强烈,往下依次为教师、学生、劳动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无业人员.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程度与文化程度相关,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就越强烈.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与年龄和收入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科学》2016,(4):77-87
基于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公共体育资源、体育参与与公共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公共体育场地对公共体育服务公众满意度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不同体育参与程度的公众具有异质性,即公共体育场地对不参与体育运动者的正面影响要显著大于体育参与者;(2)扩大公众体育参与水平,能显著提升公众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3)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关注和回应公众体育服务需求,将公共体育资源真正惠及公众,则能增进公众对地方公共体育服务度的满意度水平,但地方的公共体育服务支出水平结构不够优化,则在提升公众满意度水平的作用上大打折扣,甚至引起公众的反感,反而降低其对地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度水平。此外,公众体育参与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影响机制和路径还有许多问题值得下一步深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社区体育发展程度及水平,已经成了衡量社会繁荣程度、社会和谐程度和社区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尺之一。 1.社区体育的发展和社区体育的特点 (1)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体育的迅速崛起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