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比勘《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与诸宋刻《文选》李善注(如监本、尤本),发现李善注“增注”的主要来源有:《钞》、五家注、陆善经注、未知旁注及李善本人的增补等.本文旨在探究诸宋刻李善单注本及《文选集注》中李善注的“增注”来源,并分析其原因和特点,以揭示诸宋刻本及集注本所存在的一些所谓的“李善注”,实为后人所附益,李善并未措手其间.  相似文献   

2.
一六家本《文选》的产生,是宋代《文选》学的产物。《文选》在隋唐之间,因曹宪的传授而成为一门专学。传其学者有公孙罗、许淹、李善等,其中以李善最为著名。李善在高宗显庆三年(658)九月完成了六十卷本《文选注》,并上给高宗皇帝。其后,在玄宗开元六年(718),吕延祚组织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重新为《文选》作注,并将李善的六十卷重又恢复到三十卷,世称五臣注。这两种注本在唐代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即使以补善注本"释事忘意"缺憾的五臣注本,最终也抵挡不住它的学术影响,败下阵来。综述李善《文选注》的历代研究,可梳理李善《文选注》的版本、佚文、异文,考辨注本变迁、体式演变等,透视文选学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即使以补善注本“释事忘意”缺憾的五臣注本,最终也抵挡不住它的学术影响,败下阵来.综述李善《文选注》的历代研究,可梳理李善《文选注》的版本、佚文、异文,考辨注本变迁、体式演变等,透视文选学的流变.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文选》学研究者对《文选》的文体分类颇有争议。于是,《文选》文体有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体诸说。我认为,李善注《文选》文体分三十七体是继承了萧统《文选》的原始分类,是正确的。而五臣注《文选》分的三十七体、骆鸿凯等分的三十八体、汲古阁《文选》分的三十九体、刘永济等分的四十体,改变了萧统《文选》的原始分类,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6.
以胡刻本、尤刻本李善注,影宋五臣注,明州本,奎章阁本六臣注等,对校比勘《唐钞文选集注》所收陆机诗注,可以发现:《唐钞文选集注》除所收《音决》重在陆机诗音训,公孙罗《钞》注与陆善经注具有重要价值,如较详介绍陆机赠诗对象,阐释陆诗本义及地理、天象、气候等与陆诗本义的关系;有些注或优于李善与五臣注等,或与李善注、五臣注等互为补充。《唐钞文选集注》还有助于确认、复原《文选》陆机诗、注原貌,对众家注也有所整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索《文选》学形成的原因,其因有四:一、《文选》所选诗文大都是名篇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文选》的文体分类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体分类的高峰,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三、《文选》李善注是古籍注释中的名注,它不仅注释《文选》,而且保存许多失传的文献,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四、唐代《文选》学者教授《文选》和科举考试考诗赋,对《文选》学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金泽文库旧藏平安中期古写本《文选集注》残卷二十余卷。光绪间,罗振玉影印出版,题为《唐写文选集注残本》。集注之次序依李善、钞、音诀、五家(即五臣注)、陆善经排列,亦时尉编者案语于后。日本选学泰斗斯波六郎于《文选诸本的研究》中云:"此本所引之钞、音诀,虽均不知何人所撰,却堪称惊人之秘籍。  相似文献   

9.
敦煌和吐鲁番写本《文选》存三十七个写卷,其中吐鲁番写卷共有七个,残损严重。残存写卷不够系统,大多非李善及五臣注本。吐鲁番写本《文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从版本上看,较今本早且珍贵;从文字上看,可正今本之失,且存在较多俗字、异体字,同时也存在误写现象。  相似文献   

10.
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文选集。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此书编纂于何时?研究者尚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对《文选》编纂年代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文选》编纂的年代,史籍无任何记载。衢本《郡斋读书志》卷二十《李善注〈文选〉》条云:“窦常谓统著《文选》,以何逊在世,不录其文。盖其人既往,而后其文克定,然则所录皆前人作也。”这里说“以何逊在世不录其文”,显然有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文选》之编纂是在何逊去世之后。但是,《文选》“不录其文”则是事实。为什么不选录何逊的作品?不得其详。至于说《文选》不录在世作者之文,却是千真万确的。根据这一条原则,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成书的年代。  相似文献   

11.
《文选集注》是传世唐写本中保存唐人《文选》注释最为完备的资料库,1856年由日本学者涩江全善、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一书率先著录,1908年前后董康赴日时据《经籍访古志》的记载进行寻访,尚得三十二卷。今本保存于日本数处,其中,金泽文库所藏最夥。其他尚有东洋文库、东京九条公、京都小川氏、佐佐木氏、里见氏等收藏处。今存《文选集注》为残卷,约二十余卷。唐钞《文选集注》是今存诸唐钞本《文选》中保存今已失传的《文选》旧注最多的一部唐写本,宋代刻本中已经消亡的陆善经注、《钞》、綦毋邃注等,在唐钞《文选集注》本均可见到。因此,唐钞《文  相似文献   

12.
宋本曹植集乃以晁公武著录本为底本而重刻,而晁本实即《龙城录》记载的北宋十卷本曹植集,与北宋秘阁藏本《陈思王集》并非同一版本系统。通过与《文选》所载曹植诗文的比勘,断定十卷本曹植集的重编主要依据了非李善注本系统,且重编至迟在北宋初。据"愍"字阙笔及载有《画赞》、《列女传颂》等篇目的内证,结合与《文选》李善注所引曹植诗文的互勘,断定宋本曹植集属唐二十卷本系统,而李善注所据曹植集则属三十卷本系统,此即《旧唐志》著录二十卷本与三十卷本曹植集之关系。曹魏以来存在选本性质的秘阁本和曹植自编全集本两种系统,而二十卷本继自曹魏秘阁本,三十卷本则继自自编全集本。《四库》本曹植集乃据抄自翻宋嘉定本,版本价值优于宋本,且属明代曹植集的祖本,校勘整理曹植集宜选择为底本使用。  相似文献   

13.
在谈到辑佚的起源时,王余光先生的《中国历史文献学》说:"宋代学者曾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和鲍照《舞鹤赋》等书中辑出《相鹤经》一书。"杨燕起、高国抗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也说:"辑佚出现于南宋。当时黄伯思从《意林》、《文选注》、《舞鹤赋》等书中辑出佚书《相鹤经》。"洪湛侯先生《中国文献学新编》在《辑佚的取材》一节中也说:"宋黄伯思《东观余论》说所见《相鹤经》是从马总《意林》、李善《文选注》、鲍照《舞鹤赋》‘抄出大略’的,  相似文献   

14.
《文选钞》是保存在日藏《文选集注》中—种重要的《文选》注释.据《文选钞》注中地理知识背景、倾向,公孙罗的事迹,以及善珠《因明论疏明灯抄》所幸存的注释等能证明作者是公孙罗.《文选钞》在性质上近于“荟萃众说,钞为一帙”,这些有助于对《文选钞》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文选》,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故又称《昭明文选》。不过,按照当时的通例,达官显宦编著的书多出自门下文人之手,至少有门下文人的参预。《文选》似乎也不例外。可是,有哪些人参预了《文选》的编纂,现在已颇难确考。就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刘勰、刘孝绰、王筠等是最有可能参加编选的首要人物。唐代时到中国的日本僧人空海法师编《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引唐初元兢记载说:“梁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引《中兴书目》著录《文选》并注:“与何逊、刘孝绰等选集。”上述材料的依据今已不得其详,但这毕竟是唐宋时的记载,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刘孝绰最有可能直接参预了《文选》的编选,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文选》就是刘孝绰  相似文献   

16.
李善《文选注》久为士林所推重,但其传世之单行本因传抄、刻版讹误及五臣注窜入等原因,遗误甚多,原貌已佚.后世诸家纷起,多所匡正.进入清代,受朴学学风影响,文选学家同时也多是小学家,他们对李善注做了大量的补益、校勘工作,创获极多.徐攀凤所著《选注规李》即是一部补正考释之作,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引书辨误、溯源考证、补阙拾遗、选文校勘等几个方面,对李注决疑正误,足可一观.  相似文献   

17.
《文选钞》是保存在日藏《唐钞文选集注》中一种重要的《文选》注释。今据一些史料,能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即从所称的"今地名"、引用颜师古《汉书》注、初唐新修《晋书》、以及《文选》学圈的消长等,能推断其撰写最可能的时间段为贞观九年到垂拱元年。这有助于对《文选钞》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善《文选注》久为士林所推重,但其传世之单行本因传抄、刻版讹误及五臣注窜入等原因,遗误甚多,原貌已佚。后世诸家纷起,多所匡正。进入清代,受朴学学风影响,文选学家同时也多是小学家,他们对李善注做了大量的补益、校勘工作,创获极多。徐攀凤所著《选注规李》即是一部补正考释之作,其内容主要涉及到了引书辨误、溯源考证、补阙拾遗、选文校勘等几个方面,对李注决疑正误。足可一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玉台新咏》赵氏覆宋本、明通行本与唐写本《玉台新咏》残卷对校研究,论证赵氏覆宋本与唐写本多合,说明赵氏覆宋本最合于徐陵旧貌。后世刻本均有改动,但明通行本改动多于赵氏本,其改动的依据主要来自《文选》,尤其是李善注本《文选》。  相似文献   

20.
日本杏雨书屋藏有6件唐代宫廷写经。通过考察这批资料,可知宫廷写经系批量装潢,每卷题记都是由书手先写上去,装潢完成之后,并无专人再进行检查;《金刚经》的抄写时间最早为咸亨三年(672年)五月十三日;《金刚经》校对者都是书手,而《法华经》校对者既有僧人,也有书手;太原寺寺主由慧立易为慧德,具体时间应在仪凤二年(677年)正月至五月之间;《法华经》卷第四中品题作"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而《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却作"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二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