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诗歌称“首”和文章标“题”诗人写一首诗,作家给自己的文章安上一个题目,这种说法已人人听惯了,但诗何以称“首”?文章为何有标“题”之称?它们始于何时?这却不大为人所理解。近读郭老的《文史论集》,发觉他在解释《胡笳十八拍》的“拍”字时,顺便揭开了这个有趣的秘密——“首”的本义是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原来是不称“首”的,而称为“篇”(如“诗三百篇”)或者“章”(如屈原的《九章》)。诗歌称“首”大抵始于东晋元年。当时有位孙绰,在  相似文献   

2.
《陈风》中的《宛丘》、《东门之枌》,旧说以为刺陈幽公。陈幽公当周厉王之世。《毛传》:"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东门之枌》,疾乱也。幽公淫荒,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亟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尔。"《郑笺》及孔《疏》同毛说。陈幽公的谥号为"幽",意为"动祭无常"。《宛丘》首二句云:"子之荡兮,宛丘之上。"毛释"湯"为"游荡"之"荡"。这是毛立说的主要证据。但根据此诗上下文,"湯"意为舞姿摆动,并无游荡无度之意。遍观各家解释也多如此。因此朱熹《诗序辨说》驳  相似文献   

3.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以后作的《偶兴》诗甚至叹息:"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上述所言四个数  相似文献   

4.
由于《韩诗内传》的亡佚,以往对《韩诗外传》(以下简称《外传》)的文体特征认识不够准确,往往认为《外传》与《毛传》等著述的文体特征相同,并以此作为《外传》解《诗》的证据。这实际上是惑于汉代经学"传"体著述有分"内传"和"外传"的具体情况,笔者通过将《外传》与《毛传》等"内传"体著述进行对比,发现《外传》和它们存在很鲜明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却关乎对《外传》成书性质的判定。  相似文献   

5.
四家《诗》经本的卷数,《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又说:"《毛诗》二十九卷。"三家《诗》的经本是相同的,但具体如何分卷的呢?三家二十八卷,《毛卷》二十九卷,卷数显然不同,但不同究竟在哪里呢? 上述问题,清儒颇多论述,所述也较有代表性。如王引之认为四家《诗》分卷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都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为七卷、《大雅》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只是三家《序》不分卷,冠于各篇之首,而《毛诗》则序别为一  相似文献   

6.
《诗经·召南·何彼襛矣》一诗的写作时代,古今看法截然不同,值得重新进行考辨。《毛诗》所附《诗序》认为"《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分系于周、召二公,属于文王和武王之诗~①,即所括25篇诗均作于西周初期。《何彼襛矣序》云:"美王姬也。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②该诗二章:"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毛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③也认为该诗是当时描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经学的“复盛时代”,乾嘉学者以其辑佚补亡之长技,对三家《诗》佚文遗说进行了全面搜讨,至清代后期,凡属保留了三家《诗》义的典籍,已被搜寻殆遍。清代学者在三家《诗》辑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限于时代和学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就是出生于湖南邵阳的魏源。早在几年以前,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就作出了出版《魏源全集》的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全集的第一部书稿《诗古微》,到今年夏季才交岳麓书社。《诗古微》是魏源研究《诗经》的一部学术专著,该书共有17卷,约50万字,它主要攻击了《毛传》及《毛诗》中的“大序”、“小序”,排黜古文经学派,专主齐、鲁、  相似文献   

9.
在1987年5期《图书馆》上,我发表了《“目录”商释·附称谓辨》一文。该文主要部分提出了对“目录”一词中的“录”字的不同解释。认为“录”,不是指传统所说的“叙录”,而应当是“次第”的意思。当时,我只就三部著名的目录学著作本身所依据的引文作解,没有全面展开。为了使这一立论能够站住脚,本文拟进一步再加阐述。一、试释杨仆《兵录》的“录”字义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序说:“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定住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真”。关于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先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汉在建国之初,高祖刘邦即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兵法,张苍为章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沟通人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杠杆之一。文章的这种巨大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孔子说:“诗,可能兴,可能观,可以群,可以怨,迩能事父,远能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曹丕对文章的作用更为推崇,他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梁启超认为,文章有“熏、刺、染、兴”的作用。鲁迅先生也说过:“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摩罗诗力说》)自古以来,许多英雄豪杰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既能…  相似文献   

11.
提起《唐宋诗醇》,人们并不生疏,它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敕编,选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武、陆游六家诗,共四十七卷。其内容,《辞海》云:“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亦常有编者评语。”《唐诗大辞典》云:“诗后均有评语,多引前朝名贤评语,亦颇多本朝人评语。”都说得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该书不是每首诗后均有评语,也不只是编者评语。实际情况是:各家前有总评,各篇后常有编者、前人、清人评语及史料等。人们迄今尚未发现《唐宋诗醇》有内府本(以及翻刻本)与四库全书本之不同。由于四库馆臣所撰的《唐宋诗醇》提要中避…  相似文献   

12.
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以下简称《丛刊》)第114册中收录了“据明成化十一年郑、郑琥刻本景印”的《麟溪集》,集前署名为“明郑太和辑郑玺续辑”。查阅《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两书在著录《麟溪集》时也一律作“明郑太和辑”。其实,此集最初应为元代的郑文融(一名大和)所辑。《丛刊》本集首为元人程益所作的《麟溪集序》,序曰:“《麟溪集》者,郑君大和之所类也。大和之家,九世同,海左无有之者。朝廷有旨以旌别之。台阁暨公侯及山林文学之士或发于诗,或形于颂赞,或见于…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小说的混类现象我在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时发现,有一些作品,说小清它们是神怪小说还是历史小说。例如,鲁迅先生把《三宝太监西洋记》放在“明之神魔小说类”,而孙楷第先生却将这部小说置于“明清讲史部”里。有一部《锋剑春秋》,约成书于嘉庆初期,作者未详。孙楷第据四和堂本序,说“四和氏盖即作者”;周少南据丹桂堂本首有  相似文献   

14.
清代大学问家袁枚(1716—1797),诗、文俱臻高峰,著有《随园全书》,享盛名50年。他在江宁城西小仓山建造了一所别墅,名“随园”,故址在今南京市北。在随园内的一处书斋挂了一副对联云: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见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下联出自《左传》昭十二年。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传说中的我国最古书籍,谁也没有见过,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这些书,只是伪《孔安国尚书序》曾经提到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袁枚如此标榜自己,未免有些自负自傲,自吹自擂。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大(?)《论文偶记》说:“神者,文家之宝。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苏东坡有几句著名的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谢榛也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诗无神气,犹绘日月而无光彩。”(《四溟诗话》卷二)足见古代的文论家,在论画与论诗文中,都很重视神似。  相似文献   

17.
一、其人 晓阳,原名杨诚勇,现任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中原焦点》总制片人。他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南阳农村,自幼勤奋好学。在上小学三年级时,他弄到一本《唐诗一百首》,便如获珍宝,爱不释手,萌发了“诗人之梦”,开始写“日记诗”,三年下来有300首之多。当中学生时,写  相似文献   

18.
盛唐前期著名文人张九龄的见存诗歌究竟有多少首,迄今说法不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乔象钟先生谓:“《曲江张先生集》是张九龄为我们遗留下的一部相当丰富、完整的诗文集。其中诗、赋共五卷,敕、书十一卷,碑、铭四卷,……诗二百十三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张九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6 月第1版,第73页)。此后,又有一说:“张九龄现存诗二百一十八首,本集收为四卷”(《唐代文学史》上册,乔象钟、陈铁民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 265页)。统计的数目显然前后有异,是否所据版本不同, 亦未见说明。华南师大文学院的陈建森先生曾撰有《<曲江集>版本源流考》一文,惜未提及各种版本的诗歌篇目  相似文献   

19.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清别集”第14593条著录:《八一老人序存》,不分卷,清王念孙撰,清抄本,清黄聪跋,程荃题诗。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该书共收《纪盛诗序》、《家谱序》、《二十四泉草堂诗序》、《龚参军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