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华 《现代语文》2010,(8):131-132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新课改的写作策略中被一再强化。语文新课标不仅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就首先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且还在以后的学段中反复强调“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个性的写作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还他们的青春话语权,让他们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这不仅仅是新课标提供给作文教学的理性尺度,更是所有面对学生作文的人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2.
一、习作教学要让学生课内学方法 1.培养写作兴趣。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紧紧吸引并给予高度的注意。而很大一部分初中学生却“怕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面对这些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他们自我培养写作兴趣。一是沟通写作与生活的渠道,让他们写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尽管各种辅导资料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尽管老师们苦口婆心耐心引导,可一提到“作文”二字,学生们望文生畏,唯恐避之不及。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实践证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情感基础;鼓励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关键;从借鉴开始写自己的作文是方法;重视习作评价是重点。  相似文献   

4.
这段时间,我迷上了读学生的日记。我总觉得在学生的日记里更容易看到他们青春的影子,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总对学生们说:“作文,要努力追求一个目标——真,生活的真与情感的真!”目前,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太多,让人很难读出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其实,学生们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而是我们对学生作文立意上的要求束缚了他们的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和学生们闲话写作时,他们谈到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实在让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对于用心生活的人来说,身边处处都有可以激发情感、触动情思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感受生活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对于学生而言,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学会感受和体味(这里的“体味”就是思索、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6.
谢虹霞 《考试》2009,(4):36-36,38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必须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强烈的现实生活基础,不可一味地把写作当成是构造“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7.
黄雪峰 《教育艺术》2003,(11):20-2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小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只有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出来,才容易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好文章。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徐杨静 《语文天地》2009,(12):41-4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命轨迹.把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发地写,用自己的心灵写.让作文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作了明确的导向:“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告诉广大语文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的束缚,倡导自主作文教学,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评价、自主修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写自己之想写,说自己之想说,使他们的青春活力在作文中得到尽情表现。  相似文献   

10.
刚刚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写作)”里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个性作文,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解放学生,卸下套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让学生敢于说真心话,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基本写作技巧的指导,更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观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让他们先生产一点儿粮食,再开始“做饭”。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惰实感。”从这层面意义来看,写“读后感”就要做到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降低习作难度.让学生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点”,联系实际抒写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内容,自主表达,表现情意性、自主性。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等。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写作必须是真实的,文章要有感而发,因此,要想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快乐地写作。首先在写作内容上给学生自由,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老师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其次,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自由,允许他们去摹仿去借鉴,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最后,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生作文,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第三学段叫“习作”,第四学段叫“写作”。写话,就是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写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乐于写话,养成“我手写我口”的习惯。学习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模仿中学习,让学生效仿自己阅读的文章,进行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学生经历了习作,形成了写作能力,对自然、社会、人生已经具有自己独到的体验。他们常常借写作有主见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内心感受,写出的作文常常夹叙夹议。  相似文献   

16.
阮悦 《广西教育》2012,(25):42-43
小学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而学生作文难更多的是感觉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学生们在写作中最易犯“假、大、空”的毛病。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尝试日记写作,用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用稚嫩的文字将自己的心灵世界描绘出来呢?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想把积淀在自己心中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作文。然而,学生对于作文并未产生好感,显得忧心忡忡的主要原因是过高的作文要求束缚了学生自由的心灵,捆住了学生灵巧的手脚,使他们不知所措。《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对教学…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作文部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一则短语里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写的内容(材料)要贴近学生实际,写他们自己所见所闻;二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他们爱写。材料贴近实际,才真实,有真情实感;学生有了写作兴趣,把非智力因素调动起来,训练的效果就更好。然而贴近实际的材料要学生积累,  相似文献   

19.
一、广泛接触,为“言之有物”创造条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记就是生活记,写日记就是写生活。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生活———游戏、劳动、参观、游览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动”起来。如:活动课上,同学们做游戏,欢快如小鸟;劳动时,小朋友们虽然稚嫩,但很积极;春天带孩子们踏青,秋日陪他们秋游……与生活的接触面广了,可写之物自然也就多了,这样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时候,便有了充实的写作素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对写话有兴趣”,有素材可写才会为产生…  相似文献   

20.
华婷 《现代语文》2008,(4):110-111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七一九年级(即初中)学生写作方面有这样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人总是有个性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