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讲究用笔。五代时期荆浩便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又论曰:“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我们可以通过荆浩对于笔墨的比喻,来体会“石为山之骨,泉又为石之骨”的概念。筋骨者必不能迹断、苟媚,这正是对画溪泉的要求。画泉或从山顶挂下,或向石面垂流,须有悬崖匹练、一泻千仞之势。而画溪水,则是于山脚之下回环缓流伏而复出,石脚穿插,沙汀烟渚,苔草茸茸。可长泉涓涓而下溅起波澜水花,也可苔草遮映含蓄不露。正因水有石之骨的重要性,且姿态各异,变幻莫测,故古人画溪泉甚为审慎,甚至有“十日一水”之说。  相似文献   

2.
正线条的质感与笔法、刀法有关,包括线条外形和线条内质、以及线条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印章中我们所追求的线条美感应该是有精神和力感的,有"骨"才会有"力"。丰骨肉润,才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感,骨血峻宕才能意气风发。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南北朝王僧  相似文献   

3.
正篆刻艺术的核心部分是线条。线条的质感与笔法、刀法有关,包括线条外形和线条内质,以及线条外形与内质的关系。印章中,我们所追求的线条美感应是有精神和力感的,有"骨"才会有"力"。骨丰肉润才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感,骨血峻宕才能意气风发。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它强调了"骨"与"肉"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魏彩霞 《甘肃教育》2020,(2):140-140
清人王澍说:"作字如人然"。怎么如人呢?"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可以把这八个字作这样理解,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力;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素质。可见,一笔规范、工整、美观的字,就是一个人的第二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即: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相似文献   

5.
第九讲:墨法 书法有用笔用墨.笔、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用笔,骨力外张者;用墨,血肉丰满者.有笔无墨,枯瘦带俗;有墨无笔,臃肿拖沓.贵在笔墨兼得,相映成趣.同样,论用墨,必兼论用笔.苏东坡《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神、气"指神采气格,"骨"谓用笔,"血、肉"是说用墨.神采气格须灵视乃见,而用笔用墨则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6.
纵谈笔墨     
正笔贵有力,力贵有势。怀素自论草书云:"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他所谓触遇成形者,并非乱涂乱画,这里面有辩证的道理在:有来有去,相反相成,而驱笔之际,有我的一贯之气在。故变而不乱。是作书一法,何尝不是作画一法。运笔费力,未必得力。有使尽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轻轻一笔重于九鼎者。盖力不在于笔,在于腕;不在于腕,而在于丹田之间。作画时人要  相似文献   

7.
小说“玦”     
作为古之“瑞玉”的环、(?)、璧、瑗统属于“圆玉”。圆玉即圆形而中央有孔的玉。《尔雅·释器》曰: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谓之环。”郭璞注曰: “肉,边;好,孔。”意思是:中心孔径小于边的宽度,即“肉倍好”的圆玉,叫  相似文献   

8.
<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写字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师的育人理念应融入日常的写字教学,指导学生写字笔笔认真、字字端正、行行整洁,渗透品格养成教育,使学生堂堂正正做人,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评论楷书像站立的人。他在《论书》中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字的筋、骨、血、肉,体现作者的基本功;字的精、神、气、脉则反映作者的修养。有人说看一个学生的字就可知道  相似文献   

9.
汉字笔形分为单纯笔形和合成笔形两类,具有方向性、求简性、直线性、多样性等特征。在汉字动态的书写过程中,留学生的笔画偏误类型主要表现为笔画方向偏误和笔画连断偏误,笔画连断偏误又可分为该断而连与该连而断两类。留学生汉字笔画习得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笔画形体和笔际关系。就笔画形体来说,合成笔形的偏误率要比单纯笔形高很多;就笔际关系来说,相接笔画的偏误率最高。留学生汉字笔画的习得过程为"未习得→部分习得→完全习得",习得模式为"同化→异化→适应"。  相似文献   

10.
学画漫谈     
正怀素自论草书云:"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他所谓触遇成形者,并非乱涂乱画,这里面有辩证的道理在:有来有去,相反相成,而驱笔之际,有我的一贯之"气"在。故变而不乱,是作书一法,何尝不是作画一法?运笔费力,未必得力。有使尽了力仍不能入木三分者,有轻轻一笔重于九鼎者。盖力不在于笔,在于腕;不在于腕,而在于丹田  相似文献   

11.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  相似文献   

12.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一、作为生命底蕴的“气”《庄子》认为,在世界万物生成之前,有一个无的状态,即本体“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  相似文献   

13.
正一、"心声"与"心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最古老的是《古诗源》中的《弹歌》,全诗仅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为"肉"之古字。其诗大意是:将竹砍削呀,再连之为弓;将泥弹打出啊,狩猎以成。真高简而生动,无此生产知识和生活体验,断不能得此诗。习总书记  相似文献   

14.
墨韵与线条的质感包世臣《艺舟双楫》说: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俱备。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  相似文献   

15.
正2.勾勒法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完成草虫的表现。笔法要灵动,要有虚实的变化,线与线之间要有断连。用笔有虚实,笔线有断连,草虫的动态才能生动有致。在意笔双勾的基础上着染淡淡的色彩,称为浅绛法。浅绛法勾线的要求,与勾勒法完全一致。也可有较大的笔法变化,以是画法生动。着染色彩同样要见笔,要有笔法美感,只是色彩比较浅淡而已。(图2、3)  相似文献   

16.
<正>1试题呈现(徐州中考第26题)两汉文化看徐州。桐桐在徐州博物馆“天工汉玉”展厅参观时了解到:玉璧、玉环为我国的传统玉器,通常为正中带圆孔的扁圆形器物。据《尔雅·释器》记载:“肉倍好,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如图1,“肉”指边(阴影部分),“好”指孔,其比例关系见图示。以考古发现看,这两种玉器的“肉”与“好”未必符合该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于万里书友的行草书中堂,整体气息完整,书写流畅,字形较为丰富,体现出作者较好的书写和驾驭作品的能力。全篇以草书写就,草法运用熟练。笔画多用圆笔,线条圆润少顿挫之笔,字形大小穿插,空间对比明确。此作在以下两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字形大小穿插不够自然,有摆布之嫌,如:"年""盛"等字过分放大,在全作中较为突兀;另外,草书书写贵行气连绵、气息连贯,字与字虽不相连属,但仍可运用字势、笔势的连  相似文献   

18.
段超 《语文知识》2002,(1):17-18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中有许多字词跟玉有关。现将常见的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玉——石之美者为玉。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璧——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扁圆形的。《尔雅·释器》: “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谓之璧。”环——其形似璧。《尔雅·释器》: “肉好若-谓之环。”  相似文献   

19.
兰题杂存     
朱注《离骚》,兰分今古,启后人聚讼.然考亭又有五言《兰花诗》云:"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考."则其今古之说有自疑也,为之一噱. 花易叶难,笔易墨难;形易韵难,势易时难.势在不疾而速,则得笔;时在不湿而润,则得墨;形在无意矜持而姿态横生,则韵全.复翁自道甘苦之言,如是云云.  相似文献   

20.
正黄国强书友此作颇有"一笔书"风范,自始至终几乎少有断笔。通篇来看,精彩之处在于用笔的轻重、用墨的浓淡和节奏的把握都能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能体现出层次感,殊为难得。当然,作者在快速书写中有时失于迅疾,导致部分牵丝略显轻飘,缺少节制。建议作者运笔再沉实些,使点画扎实有力。圆转的空间有些紧凑,需再往圆阔方面努力。另外,字的势态因强调纵势书写而多呈长势,应再注意字势的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