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珍 《职教论坛》2004,(8X):46-47
语文教学实质是语言教学。“语文”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教学,听说训练就是口头语言的教学,而朗读课又是听说训练的其中一种形式。如何在听说训练的朗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在职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就要通过变书面文字为口头听觉形象,再内化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尤其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朗读不仅是基础学习的能力,还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姚龙兵 《学语文》2010,(4):52-52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的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而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5.
语文——作为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把信息技术与它适当地整合起来,将会很好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然而当下有些语文课,媒体的使用与语文课没有有机整合,丢失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那么,如何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笔者做了如下总结: 一、通过网络环境促使学生“读”出语文味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种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它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上的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占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只靠看,只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然而,在农村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尽如人  相似文献   

8.
贾震平 《考试周刊》2012,(11):38-38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总是不尽如人意。那么,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石玉杰 《学周刊C版》2011,(12):130-131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者变成活生生的有卢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10.
王茜 《宁夏教育》2011,(10):47-47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念",而是一门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对阅读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指导语文朗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朗读教学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之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教学作出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用口头传达出来,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使书面语言的语音功能(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势、音色等)解放出来,使语言的特质得到真正体现。把书面语言通过朗读再创造,变得更鲜明、生动、声情并茂,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张志公先生在30年前就不无…  相似文献   

12.
戴欣欣 《小学生》2007,(10):45-45
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因此,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曾给语文下过这样的定义:“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时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这就决定了说话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老师们都在这上面花费了不少精力,虽然如此,仍有一部分学生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便抓耳挠腮,难以成文。那么,怎样使学生走出写作的“沼泽地”,再现“柳暗花明”的景象呢?我认为,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叶老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相通的,是相互促进的,作文…  相似文献   

16.
唐青春 《新疆教育》2013,(15):290-290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阶段无须再行教学,甚至认为朗读教学功能有限,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没有太大帮助,尤其在应试中更是毫无用处。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目前高中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现状都不佳。本文仅就加强高中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①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即如何通过训练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 一、要使学生读懂课文的语言,首先必须加强读的训练。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但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上的弊病之一恰恰就是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口语教学”初试河南省郸城县城关一中李成庆“语文”一词,原本就是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合称。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有精辟的解释:“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一起说...  相似文献   

19.
汉语作为母语,融基础性和工具性为一体,是人们日常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主要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等形式。朗读即是用口头表达再现书面语言,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韵表达文章意境和感情色彩,它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基于语文的历史,语言的属性,语文的民族性,现主要论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学科是其它学科的基础,它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什么是语文呢?叶圣陶老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学就是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在阅读和写作上,而忽视了其它能力。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多方面的人才,所以语文教学中朗读这一环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