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初遗民诗,在清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地理区域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维扬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泰州遗民诗群的构成比较复杂,这个诗群主要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天韵阁诗存》是清代女性诗人黄箴的作品,黄箴作为清代杰出的女性诗人,被冠以"才情清绝"的美誉。《天韵阁诗存》中展现出诗人内心多愁善感、闺中的相思离愁、身世的自顾自怜,这些均是诗人主观意识的自然流露。《天韵阁诗存》保留至今,为女性诗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爱英 《考试周刊》2013,(15):19-20
<正>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体。为了抒情,诗人在绘景、状物、叙事、写人等方面用尽了心思。诗人如何绘景以抒情却因各自的生活经历、艺术品位、文化修养等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总结诗人的绘景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感官偕同北宋诗人、书法家、著名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流寓鄂州等待命运的安排时,曾登临鄂州南楼写下《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中之一:"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这首诗表面书写诗  相似文献   

4.
<正>杜少陵有一首思乡怀亲诗,题作《月夜忆舍弟》,其诗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此诗当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流寓秦州时所作。诗一开篇,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眼前实景,似信手拈来,毫无用心着力处,实则为入题做足了准备。秋天是大雁南归的季节,诗人流寓他乡,闻雁声而起思乡怀亲之情。且在这种感情的促使下,他抬  相似文献   

5.
流寓至夔州时,杜甫已是遭历了人生的大苦难,对人生、社会及历史都有了更为广阔而深刻的体验,一生理想与现实的激荡也已尘埃落定。此间的农事诗尽管是其晚年夔州诗的一部分,但为农夔州,充分地蕴含着近乎一个普通农民的诗人面对一切现实的悲欢忧乐,因而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诗人晚年的主要思想,即儒道高度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所收《松泉诗集》系清代休宁诗人汪由敦所作。诗集中有一组70首诗,描写了诗人的故乡双溪的文化,展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如此大型组诗描述一个村落的文化,其文学价值十分显著。从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村落文化的系统性、典型性、层次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吴梅村是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他的梅村体影响了清代许多诗人,有清代诗坛第一家之称,他的诗歌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同时他的"贰臣"身份又令他饱受争议。吴梅村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特殊的存在,受到作者和时代两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女性形象和诗人本人情感的交织让我们从中可以窥探诗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流寓文学实践虽滥觞于诗骚时代,但自觉将流寓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引入文学文化研究,则始于世纪之交,盛于2012年后。蒋寅、张学松、蔡平等人纷纷撰文申述流寓文学的定义、内涵、研究视阀与价值意义等。晚唐文学领域内,在既有的贬谪文学、文学地理学等研究基础上,近年来出现了少数自觉以流寓视角开展的具体研究,但无论是覆盖面还是研究深度尚嫌不足。时至当下,关于流寓与流寓文学的定义和内涵的争议尚未解决,更缺乏凸显时代因素的具体研究作为支撑。晚唐流寓文学研究同时兼备了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与典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的诗歌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其它领域同步发展,诗人辈出,诗作浩若烟海。少数民族诗人的汉文创作在这一时期也空前繁盛,将其独具的气质和风格带入诗坛,使祖国文化更呈现出斑烂璀璨的景象。在清代所有诗歌创作中纪行诗占有一定的比重。仅据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记载,从清初到乾隆朝便有陆鸣珂著《使蜀诗草》(顺治间)、乔莱著《使粤集》(康熙间)、徐兰著《出塞诗》等。清代末年这类纪行诗明显增多,诸如嘉道间大臣、蒙古族作家松筠著《西招纪行诗》;道成间大臣、蒙古族诗人柏葰著《奉使朝鲜驿程日记附诗》等等,不胜枚举。然而在纪程诗作者中奉使蒙古并以诗纪其事者目前笔者仅查到三  相似文献   

10.
清代广西的闺秀诗人群体及其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广西出现了以桂林为中心的闺秀诗人群体,这些闺秀诗人大多生活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有较好的学习与创作条件。尽管闺秀诗有诸多的局限,但清代广西闺秀诗人的涌现,为清代广西诗坛增添了许多耀眼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模式里,落叶归根一直以来是古今游子的执念。杜甫流寓西南以后,居所未定的惶恐感奠定了诗人卜居生涯的基调,通过对杜甫卜居诗久居思迁情感变化的分析,可见出作为社会生活个体的杜甫,面临生存与死亡所产生的人类共通的焦虑心理,以此观照杜甫鲜活真实的个性形象与超越自我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2.
古今学者和通行的文学史及其他文献典籍对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作了很高的评价: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清代乾嘉诗坛大家、清代一流诗人和诗学理论家、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3.
清代诗人马恂的《此中语集》五十六卷已经散佚,仅赖史梦兰《永平诗存》收录才得以部分流传.其诗歌创作承继了杜甫的“诗史”精神,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由于受长期科考应试影响,加之当时宋诗运动的熏染,其诗歌表现出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倾向。马恂这类诗人是清代冀东文坛上不可忽略的存在,对于清晰描述清代冀东文学发生发展脉络意义重大。因此以史梦兰《永平诗存》的整理出版为契机,系统彻查冀东地区清代诗文集的存佚状况,从而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整理,将是振兴冀东文学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14.
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辽阔广袤,白山黑水相绕。辽河松江横贯,长期来便是我国的东北边陲。早在隋代,杨广、王胄即有《纪辽东》诗,叙征伐高丽之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营州歌》,记述了今辽宁朝阳一带少数民族少年的英武矫健。到明代,辽东一向被视为“京师左臂”①,由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共有二十五卫、二州,修筑了辽阳、沈阳、铁岭、开原、锦州、宁远、抚顺等城镇戍所,以抵御日渐崛起的女真部落侵扰,于驻屯大军外,还有不少流人发遣于此。其中一些能诗之士写下不少边塞诗作,如景泰间被诬为于谦同党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即留下数首记述铁岭卫山川形胜之诗,隆庆间出使朝鲜的黄洪宪也有《山海关》诗,明将孙承宗有《过锦州》诗。明清之交,陈子龙曾作《辽事杂诗》,感慨东北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亡情状。然而,由于地僻土荒,文人足迹罕至,以此为背景之诗寥寥可数。而清代前期约一个半世纪,东北边塞诗却结下了累累硕果,显示了光辉的业绩,成为清代边塞诗复兴的第一波浪潮,这一时期的东北边塞诗,大致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东巡边塞的帝王及其扈从文士之诗,二为流放遣戊东北的文人所作。后者为其主体。  相似文献   

15.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6.
唐求,晚唐活跃于诗坛的蜀中诗人。求成诗纳之于圆瓢,投于江际,任其飘流而存传于世。其诗中最为突出的是他与山人往来,和处士交往的隐逸之乐和自由孤寂之趣。唐求是有理想重节操性耿介的诗人,他虽然隐居山野,四海流寓,穷苦困乏,却始终不向权贵折腰,拒绝王建的政治拉拢和名利诱惑。由于种种原因,历来的唐诗研究者对其关注不够,论者寥寥,然唐求其诗其人确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7.
雪是历代文人吟咏的对象之一,也是清代西域诗歌中出现频次较高、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要完全理解西域诗,就要结合雪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18.
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杜甫巴蜀诗在杜诗中占相当大的篇幅,与杜甫长期流寓巴蜀、受巴蜀文化影响关系甚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杜甫的诗歌创作,极大地拓展了杜甫的诗意空间。杜甫巴蜀诗不仅展示了巴蜀的自然风物、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与巴蜀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将巴蜀文化与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机结合,使其诗意空间更具丰富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田同之是清代康乾之际德州籍诗人中的优秀代表。他的游历写景诗可以被大致划分为京德之旅、齐鲁之游、南游江淮、德州风物等四大板块。这些诗作地域特色明显、体式风格多样、游历路线清晰、文化内涵深厚,从而具有了多种美感价值、重要诗史意义、一定的历史地理学价值和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天山是清代西域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铸了西域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天山的高峻、险要既带给诗人强烈的震撼,也是诗人命运坎坷的象征;诗人描写天山时蕴含了浓郁的思乡之情、深重的历史沧桑感,诗中既表达了其对天山的喜爱之情,有时也流露出至西域的愁苦之情。因此,要完全理解这些西域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然要结合天山这一特殊的意象来解读清代西域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