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目前国内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高质量的就业招聘信息,企业无法便捷获取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信息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双向推荐系统方案,实现毕业生信息与企业招聘信息双向推荐的目的.该系统通过分析某城市若干高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就业数据信息,分别对毕业生信息和企业招聘信息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各毕业生与其成功就职的企业和岗位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根据聚类规则对当前求职的毕业生和招聘企业分别进行分类,向各毕业生自动推荐其同类学生所关联的企业及岗位信息,同时向各企业自动推荐符合其岗位需求的毕业生信息.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利用高校之间的就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对各个高校的毕业生及企业岗位招聘信息进行准确聚类,实现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推荐.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当前正值高校毕业学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由于疫情的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更为引人关注。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4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其中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也成为学界研究热门话题之一,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区域、特点和变化趋势,探讨成因,可以更好地把握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为国家平衡地区、行业的发展,实现人才的科学流动,也为高校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就业心理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大学生就业大军的群体之一,他们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对其就业产生影响。本文描述了高职学生在求职中存在的就业心理的表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职业信息的准备是毕业生求职的硬件和基础,本文就职业信息的主要内容,搜集职业信息的各类渠道,以及应该如何对搜集到的职业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应用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对拓宽毕业生求职视野,促进其就业。  相似文献   

5.
高校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就业,稳步实施专业组成重构和人力资源养成路径的改革。依据自身的现有条件和教育基础,探索具有特色的人力资源培养途径;不仅要拓宽毕业生的招聘信息搜集渠道,同时也要督促学生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实施就业形势教育,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求职心态,着重塑造他们良好的公关形象。  相似文献   

6.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出现求职倦怠行为,校园招聘会"遇冷"现象频出。本文基于对校园招聘会应届毕业生求职现状的实践调查与研究,通过构建毕业生就业认知评价体系,从就业意识训练和就业技能培养两方面深入探究影响毕业生求职倦怠的行为原因,研究表明: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以及学生和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之间断层的存在成为学生求职倦怠行为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重视就业思想,增强就业概念、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曲线就业和理性选择四项建议,以期化解求职倦怠现象,提高校园招聘会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水平,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中容易解决的是求职方法和技巧等问题,难以解决的是毕业生思想意识的问题。本文从大思政的涵义入手,阐述了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研究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策略。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为求职东奔西走赶赴各地众多的招聘会,费钱费时费精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第八学期的课堂教学。因此,各高校应利用现成的网络技术,建设毕业生视频简历制作中心和求职视频面试平台,为每届毕业生的求职和用人单位录用本校毕业生牵线搭桥,视频面试信息量大、可信度高、图像清晰,效果几乎和传统面试一样。视频平台能免去毕业生的奔波之苦,提高求职效率、大大节约求职成本。  相似文献   

9.
当前,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带来信息传播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讯息传递更加便捷。而高校毕业生作为一支非常庞大求职人群,在日益激烈的求职大军中面临就业难问题。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促进就业显得尤为重要。认真研究这一现状,结合最新形势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拓宽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提高毕业生应聘能力,以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面临结构性失调问题,分析了在大数据时代,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平台,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社会需求,采取招生计划调配、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最终形成市场需求、高校培养和优质就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与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我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模式。即: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投资,提高就业市场运行效率;建立健全就业市场的各项管理体制法规;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对自身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投资意识",创造健康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本科学校的大学生比较,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一个尴尬地位,理论水平不及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而动手能力上又比不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因此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急需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求职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随之产生。相对于应用科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基础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口径窄、专业知识与行业结合不紧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就业更加困难。该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特点,从构建能力提升体系、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促成区域化就业优势、促进升学和留学深造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提高基础学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谋到一份理想职业的技能和方法。本文将主要阐述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的必要性、方法及内容,以引导高校毕业生正确使用求职技巧最终达到谋好职就好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就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校对本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历来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存在着重视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和实际效果不佳的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加强本科生职业能力教育,提升本科生职业能力应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国外经验和社会舆论等加以着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双赢模式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各项工作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急待解决的两大新课题。随着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之间的关系日益凸显,给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文章通过分析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毕业生党员的优势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结合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毕业生党建与就业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我国高校的每年毕业生持续增高,这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更多的不便。尤其是社会上出现了"就业难"和"招聘难"的现象,这给企业的招聘成本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人自身的原因。本文从网络的角度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从而能够在网络背景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就业期望值过高、跨专业求职以及自愿失业等。为进一步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高校应该建立详细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库、分类提供精细的职业指导、有针对性的推送就业信息、扶持自主创业以及加强就业、创业信息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处理的信息也随之迅速膨胀,传统手工处理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的要求.该文从解决就业信息管理中的问题出发,结合就业管理的职能,设计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平台.采用了JSP和Visual Fox技术构建了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并详细介绍了其功能特点、模块设计及功能实现过程.经过测试表明,该平台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企业招聘的问题,减轻了高校就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论述了当前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模式,并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