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招投标实施过程中违规现象表现在串通投标和恶意压价两种行为,串通投标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而恶意压价抢标则属于饮鸩止渴的企业短期行为。完善工程招投标体系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对"一房二卖"中恶意次买受人的利益是否一概不受保护的问题,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模糊之处和争议点。根据恶意次买受人的主观恶意的程度,将其区分为恶意串通、单纯知情及应知但因重大过失却不知,并主张予以区分对待。对于单纯知情或应知但因重大过失却不知的恶意次买受人的利益,应当受法律保护,其与出卖人签订的合同依法应属有效;在其办理房屋登记后,其亦可确定地取得房屋所有权。而出卖人与次买受人恶意串通的行为,则为法律明文禁止,不应受到保护,惟可能在特定情形下发生两者分担损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物权行为就是我国民法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随着物权法制定工作的全面展开,关于物权行为的探讨愈发激烈。由于对物权行为理论的正确认识及其定位关系到民法体系的科学、合理构建,民法须加以正视。本文作者认为“物权行为”确实存在,但应排除“物权行为无因性”。  相似文献   

4.
虚伪表示是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一种情形,虚伪表示的特点在于通谋。虚伪表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恶意串通和隐匿行为等与虚伪表示不完全相同,承认虚伪表示可以完善意思表示制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政府采购过程中供应商使用虚假材料、借用资质和串通投标问题,剖析了采购人与供应商恶意串通的各种表现和内在利益关系,提出了治理政府采购中此类违法行为的主要措施,强调了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工作的重要性,总结了验收工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在大陆法系民法中,物权和债权是传统财产权的重要支柱,二者的关系是当下民法学者关注的重点。在现存的民法理论中,物权行为理论科学性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以物权和债权的区分为基础,以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的区分为核心,以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为内容,正确地剖析了交易的法律本质。我国很多学者认为我国不存在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在《合同法》、《物权法》中又存在着物权行为理论的内容。因此,物权行为理论作为财产法理论构建的规律,其内在的科学性规定了民法必须接受。"物债二分"是生活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民法总则具有“提取公因式”、体系协调和行为范式三大功能。民法典的体系分为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前者是关于抽象的、概括的概念之间的逻辑体系,即通常意义上的形式理性;后者是关于法律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物权法的起草应当在外部体系和内部体系与民法总则保持协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物权法(草案)》在若干重大问题,比如物权主体、所有权和物权行为,与民法总则存在距离,民法体系难以建立。  相似文献   

8.
廉成 《华章》2012,(18)
恶意诉讼近年来频有发生,其存在不仅极大的浪费司法资源,严重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亦使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捍卫公平正义的理念大打折扣,然而对恶意诉讼的法律规制当下在我国仍为空白,本文旨在进一步明晰恶意诉讼的概念,同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采购招投标过程中出现的串通招投标行为进行分析,对此行为的性质、表现形式和严重危害性进行了揭示.并结合独立学院的采购流程实际,提出完善措旗,预防串通招投标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民法、商法、经济法视野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信用原则在近代是债务履行的基本原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不同的法域问其内涵是不同的.诚实信用原则在民法、商法中起着一般概念的作用,以期克服适用现行法律规则可能导致的非正义后果.民商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均探究人类外表行为之下的心灵作用,但是其在民法和商法中的侧重点不同:民事关系中着重探究外表行为下的"真意";商事关系中着重探究外表行为下善意恶意、是否注意.同时,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法、商法与经济法的联结点,其通过经济法的特殊法律技术进行特殊调整,以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实质公平间、法律的安定性和个别正义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虚假诉讼包括选择管辖法院、诉讼主体虚假、恶意串通、伪造关键证据四种形式。应建立虚假诉讼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赋予利害关系人救济权。应将虚假诉讼行为入罪,以情节严重作为追诉标准,以法院是否作出有利于行为人的裁判文书作为衡量情节严重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要强化法官职权,司法机关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引导当事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物权变动规则在可资借鉴的比较法层面,主要是对德意志抽象物权契约的取舍问题.物权行为其核心是指向物权法效果的意思表示,并通过交付、登记和其它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物权合意的客观存在有其立法和现实证据.物权行为理论能够解决我国民法适用中困惑的问题.民法的诸多制度设计均涉及民事行为无因性,我国未来立法将会采纳.  相似文献   

13.
立案登记制度既为民众开辟了更为有效的通过诉讼寻求纠纷解决的道路,同时也为恶意诉讼打开了方便之门。恶意诉讼防治首先应当知悉恶意诉讼的多样性特征,协调立案登记制度在应对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和妨碍逃避执行中的作用,为司法改革寻找适合的协调适用方式。警惕立案登记制度适用时可能存在的案件信息泄露风险,并就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主体予以明确,通过对相关法律规定的探索寻求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14.
无权处分是我国民法学界争议的焦点.其涉及的民法理论包括法律行为理论、债权契约理论、物权善意取得制度.本文以专门论述德国非常抽象的法律行为理论,尤其是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德国无权处分规则的内涵与本质,从而反思我国物权立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恶意点击类制造虚假流量行为系网络黑灰产业链中的一种,其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相关犯罪行为得以通过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不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也增加了相关行为的定性难度,已成为中国刑法理论亟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恶意点击行为的出现对传统罪名的适用提出了一定挑战,但刑法在规制相应犯罪行为时也不应过度“积极”,而应当注意适用的限度。针对恶意点击类制造虚假流量行为,司法应总体把握恶意点击的行为样态,以上下游相结合的方式,对恶意点击行为进行整体评价,既要判断上游行为是否构成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类犯罪,也要重点审查下游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7条的规定,以实现对恶意点击行为的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16.
陈旭 《华章》2010,(33)
随着我国物权法、侵权法等的出台,民法体系日渐完善,我国的民法规制也趋向细化.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一部分,究其客体的特殊性,目前的法律规制多属于象征性、宣言式的泛泛规定而缺少实际操作性,其立法模式逐渐成为争论的焦点.本文从知识产权本身的性质以及我国目前对其的法律规定形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在我国实现知识产权法典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田麟 《华章》2007,(12):98-98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联结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的纽带,本文通过研究法律行为概念的由来、界定及其在民法中的功能,对法律行为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形成权是由单方行为即可导致法律关系变动的权利。这一概念是在德国进行新的权利分类和实体法与诉讼法的体系划分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与请求权和支配权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权概念对民事权利体系、诉讼理论及民法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物权行为在民法领域争议已久。从历史上物权行为的存在,到物权行为的沿革,自萨维尼创立物权概念以来,迄今已历时百余年。物权行为概念,是法律拟制和极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民法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定性。物权行为概念的创立不仅在物权法领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民法科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曾有辉煌的国际和国内贸易,则必然存在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大量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从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渊源的角度看,不难发现不同于现代西方民法的中国古代固有民法体系,它在规范内容、法律渊源上体现了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