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银德  钱伟  周彦 《文教资料》2014,(13):145-147
文章在对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本土化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制约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引进本土化的文化差异,强调协调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引进本土化中文化差异应遵循的思路,最后提出构建基于文化适应的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的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材永远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传统教材陈旧、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需求。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好多人误认为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唯一课程。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编写教材。但事实上,传统的教材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例如:要保护野生动物,要与动物共生存的观念已经非常的普及了。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中,没有武松打虎也有猎户打豹。我们知道现在水资源是非常短缺的,有些地方的水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可是我们的教材里却明确地写着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课程文化研究框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研究涵盖了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和课程文化特质两个方面。前者涉及到功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分析理论、批判理论等的课程观,揭示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矛盾与适应;后者包括对学生、课程知识和教材等课程文化要素的研究,探索了课程各要素的文化特质及其在课程发展中的功能。这两者相互联系,体现在我国课程改革探索的现实之中,推动着课程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南宁市培智学校通过前期调研、筛选内容、科学编排等方式编写壮族文化特色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并通过合理安排课时、使用评估量表、提出教学要求、期末教学评鉴等方式运用校本教材,最终取得学生主动参与度提高、学习意愿增强、问题行为减少等成效的课程建设历程。  相似文献   

5.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材设计模式的理论框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材设计模式需要创新教材的基本作用是集人类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之精华 ,传递给下一代 ,培养后继创新人才。其中大学教材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担负着积累、传播和促进科学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任务。因此 ,大学教材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大学教材建设的发展 ,需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的前沿。探索教材设计模式创新的路子 ,切实提高教材质量 ,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教材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  相似文献   

7.
开展英语校本课程构建能在根据本地校园实际环境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教材编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也是适应当前英语中考趋势的重要教学变革。本文探讨了将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以下简称“海丝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课程开发研究,使学校课程的独特性与国家课题共性结合,对于提升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它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而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正是一条符合现代课程文化观的发展路径.从课程文化的角度看,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可以在教育对象、课程、教材三个方面取长补短,不断促进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培训》2002,(9):39-39
近年来,有些学校虽然尝试推行模块式和一体化教学,但整体框架仍未打破,生产实践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一、技校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现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一体化的发展,现行的课程教材与经济建设实际不相适应的地方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很不适应。而高级技工教育却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因而课程内容设置技校各自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这些都是技校教学脱离社会…  相似文献   

10.
“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旅游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群结构设计时,要打破以“中心课程”为基础的做法,探索建立起一种“立体”模式,以适应多层次教学的需要。课程群建设突出旅游文化知识性的教学和创新分层次专业教学。在“旅游文化”课程群的建设实践中,重点解决课程内容定位、教材建设和教学环节设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材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物化成果。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课程的变革,而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教材也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教材实现从经典式教材向材料式教材转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学"的方面转变,从静态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物化形态到课程事件过程的动态创生和展示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张丽 《亚太教育》2024,(3):99-102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己文化价值的总体认可和充分肯定。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理解和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内涵,还能帮助其形成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教师可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比整合教材中的中外文化内容、结合时事热点拓展教材主题、学科融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等方式,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我校距密云县城65公里,是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2002年7月,学校成为密云县参加北京市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首批学校.并被荣幸地确定为市级样本学校。学校认为,以“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精神为指导,根据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根据“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要求,有责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李东风  周霞 《文教资料》2006,(32):37-38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现状,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建设滞后、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法弊端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形势的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要观点有: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围绕技能培养目标,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和优化方法;以检验能力为目的,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5.
李雪洁 《教育学报》2002,(11):20-25
新世纪版历史教科书紧扣课程标准精神 ,改变了传统教材“难、繁、偏、旧”的弊端 ,在体系、体例、内容等方面均具有鲜明特色 ,是符合时代要求 ,适应学生发展的教材。  相似文献   

16.
提出让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和设想,就是要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上,从学生成长角度与终身受益的战略高度和策略深度全面权衡,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首次对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系统谋划。贯彻落实《指南》,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落实课程教材主渠道、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有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3年的《普通语文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供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使用的实验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在思想、内容、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做了较大调整,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发展。但在选文方面仍有一些偏颇。选文,是编写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现今“文选型”教材呈现的关键,也是能否获得师生认可与好评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什么样的课文才能被选编呢?一、语文教材选文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度适度,…  相似文献   

19.
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课程资源,好多人误认为教材就是课堂教学的惟一课程。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编写教材。但事实上,传统的教材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例如:要保护野生动物,要与动物共生存的观念已经非常普及了。但是,在我们的教材中,没有武松打虎也有猎户打豹。我们知道现在水资源是非常短缺的,有些地方的水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可是我们的教材里却明确地写着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语文教材与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把课程取向概括为六种文化,作为课程文化的重要载体,《美国语文》教材将六种文化结合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之中,显现出独特的教材风格,构建了多元的、综合的、开放的语文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