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可菜 《中国教师》2012,(20):70-72
<正>任教的第七个年头,我又接手了一个新的班集体,仗着班主任经验的积累和足够的热情,我胸有成竹、信心十足。然而,自碰到陈小刚(化名)这名学生,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多么简单。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性情有心灵的"人"而不是"物",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所以教育绝非"工作经验"可以成就的。这个上进心强、有毅力的学生因为班长的任免,前后行为发生极大的变化,当我以"爱"的名义管理、关注他,他却愈发逆反,反倒是一个小小体育课代表任职扭转了师生之间的僵局,转变了他的思想行为。这其中蕴涵的"教育意味",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
刘墉 《课外阅读》2012,(17):6-7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着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相似文献   

3.
我班心理问题学生姜文祥。人说"久病成良医",我说"与病人久处也能成医生"。与姜文祥相处一年多,我也成为一名医生了。我对姜文祥的诊断是:自闭、自恋、痴狂,而且程度相当严重。但我选择善待姜文祥,因为他是我的学生,他是一个人,他是父母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正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如何叛逆不听话,让他向东他向西,让他打狗他撵鸡;明知故犯,瞪着眼犯错误……说学生"叛逆不听话"还可以,说学生"明知故犯,瞪着眼犯错误",我认为不恰当。犯错误就要受批评,这个道理学生都懂;不愿意受批评,这是人之常情。那学生为什么"明知故犯"、自找麻烦呢?因为不理解,所以不服从很多教师都爱用命令式的语言与学生谈话,诸如"不要顶撞家长"、"不要穿奇装异服"、"不要随便上网"……这些简单的命令,确实是金玉良言,但因为没有必要的解  相似文献   

5.
学校里有个学生叫孙小春,我认识他。孙小春是他班里的"重要人物"。因为孙小春跑步的速度挺快,所以每到运动会时,他就是班里的"大梁",男子一百米和二百米项目他总能跑出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想,刘小春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也会成为"飞人"的。  相似文献   

6.
弟弟的幸福     
陈诚 《初中生辅导》2010,(Z2):19-21
我真羡慕弟弟,因为他比我幸福。可每次弟弟过生日的时候,我又嫉妒死他了。往年他过完生日,我都要想一个"妙招",往"死"里整他一回。让他为自己的幸福生日付出"代价",以出出我对爸妈  相似文献   

7.
梁正军 《成才之路》2013,(18):41-41
谈到与人PK,我真觉得那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为和我PK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的一名学生。他是班上出了名的旋风小子,每次上课都会被他搅得一团糟,如果不找点策略减减这小子的锐气,怕以后他们班的课都没法上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分析了他上课的行为特征,总结下来就是一个"快"字。他总能通过"快"字,在课堂上制造点轰动效应。具体表现为:上课要求上厕所"快",课间催下课"快",中午冲食堂打饭"快",当然打篮球速度也"快"。我要找的策略就是必须让他的"快"减速刹车,  相似文献   

8.
曾经读到的一段话从根本上影响了我的教育观: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问题学生",这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这句话深深震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开始重新思考怎样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相似文献   

9.
幽默天地     
一语惊人"校园新生":留级复读的学生叫"留学生",家里有钱的学生叫"高财生",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叫"特困生"。生活定律:真正认识你的人,除了你的朋友外,就是你的对手。所以,要重视你的对手,因为他最早发现你的过失;要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他使你强大起来。  相似文献   

10.
尹小华 《生活教育》2013,(10):123-124
罗恩·克拉克,美国当代著名优秀教师,其教学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曾经是他最不想从事的职业,但一次迫于父母压力而"误入歧途"成为了一名教师。从此以后,他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他究竟用了什么"邪门怪招"呢?带着这种疑问,我阅读了他的著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从开始的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到最后对这位"降魔高手"肃然起敬,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奇思妙招,而是因为很多我们感到似曾相识的"工夫"被他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我们好像总差那么一  相似文献   

11.
<正>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因为他没有问题了",所以他就落后了。它警示我们: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亚洲教育传统的扬弃,使得林书豪得以进入更主流的美国教育——强调运动。把林书豪形容为"林风暴"一点儿也不夸张。记得去年在课上问我的学生,是否知道"虎妈",基本上所有孩子都瞠目以对。这回问起林小子,又几乎全部点头。学生中大部分人都说他很棒,也有自己是篮球运动员的,半开玩笑地说:"他比我好那么一点儿,因为他去NBA了,而我没有。"  相似文献   

13.
正前不久,我自上班以来一直信奉的"抓两头,带中间;提优补差,促中等"的教育方法被自己彻底否定了。那是一个阴沉沉的星期天下午,我和妻子在超市购物,一位帅气的小伙子碰见了我,面带微笑地喊了一声"老师好",喊得我莫名其妙,因为我好像不认识他。"老师,我是您的学生×××!"想了半天,我也没想起这个孩子,只好满脸堆笑地虚假地应和道:  相似文献   

14.
冉中选 《班主任》2013,(9):25-26
新生报到时,小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因为在47名学生中,数他最矮。当时我就想,在安排座位时要特别关照这个"小不点儿"。蹊跷"让座",引发我关注开学第一节课,我给学生安排座位。当我让小明坐在中间第一排时,他说:"老师,您让我坐到后排吧!我愿意把这个位置让给视力不好的同学。""你还是坐前排吧,坐在后面你看不见黑  相似文献   

15.
辞职报告     
正我走出房间,对天一声长叹:"这辞不掉的官……"我从小学起就很想当官,但因为我在班上是一个年纪最小,成绩一般的学生,所以在历次班干部选举中,我都未能如愿以偿。妈妈为了安慰我,让我过过"官瘾",便提议在家里"封官",我和爸爸举双手赞同。第一个是爸爸,他被选为炊事班班长,  相似文献   

16.
计琳  李立基 《上海教育》2012,(34):24-35
一身朴素衣裳、一双起了褶的球鞋、一头灰白的短发、一脸的憨厚,58岁的刘伟山就如田野的泥土般平凡普通,如山间的溪水一眼见底。但在学生们眼中,他却是这平凡校园中最非凡的导师。虽然有着40岁的年龄"鸿沟",但学生们都愿意称呼他为"山哥",因为"山哥的爱没有‘距离’",因为"有山哥在,就有方向;有山哥在,就有力量"。十年前,刘伟山放弃了继续教书、当"官"的机会,而选择在上海民办建桥学院干起了他自认为"难度最  相似文献   

17.
要不是李松森老师的《又见孙宝良》(《人民教育》2008年20期)提醒我,我也许还在理所当然地整治我班的"孙宝良"。他叫代天,因为学习的"刀枪不入"我常让他捡垃圾,因为考试成绩"落后",我常让  相似文献   

18.
小波,一个学校里的"知名人士",乖戾、孤僻是他的骨架。虽然只是五年级的学生,但近一米七的身高让他"鹤立鸡群",当仁不让地成为班级的"王者",也就有了"金刚"的"美誉"。课上,他总是不安分守己,时时闹出怪样;课下,他大旗一挥,一呼百应。顿时,班内乌烟瘴气,桌凳东倒西歪。就这样,他成了我办公室里的"常客",多次的交流,几番的家访,痛哭流涕的他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痛改前非。可是好景不长,涛声依旧,他又成了我的"常客"。对于他的教育,我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19.
"爸!这道题怎么做?"这句话已经成我的"口头禅"了。其实我爸爸并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他连高中也没念过,但他对数学可谓"情有独钟"。爸爸常说起他小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尤其是在几何方面。他的其它成绩不好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爷爷一点儿也不关心他的学习,还常因为  相似文献   

20.
来信六则     
<正>伊妹姐姐:每一期的"伊妹信箱"我都拿给爸爸看,因为里面讲的好多事也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爸爸看完后会对我说"对不起",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把看到的内容抛到九霄云外了,又一如既往地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