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人。“探究式”学习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强调以“探究”为核心,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学习科学,可见探究放在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让学生自己找水喝。遵照这一新理念.笔者在执教《水的浮力》一课时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2.
丁永琴 《小学生》2010,(8):31-31
随着小学科学课的普及,“科学探究”一词经常被提到,但对于什么是科学探究和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仍使部分教师深感困惑。教育工作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体验科学研究,对此,多数人认为教师做学生时没有学过科学探究,也没有学过如何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下面是我对其中一些最普遍的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抢什么抢,急着去八宝山啊?”这是过去北京人骂人的一句话,如今,作为中国声名最著、规格最高的园林式公墓,八宝山对普通百姓来说,不再是忌讳,而是一种荣耀。  相似文献   

4.
展现验证实验的探究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倡导“科学探究”为显标志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今天,因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所呈现的一些不良症状导致了人们对验证性实验的一些误解。有的人认为,只有“探索性实验”才是科学探究。“验证性实验”不是科学探究,因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似乎也就渐成时尚。其实,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同时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有效方式。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展现验证性实验探究魅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抢盐风波     
“抢盐风波”——源于专家的一句“碘化钾能防核辐射”。随之,便掀起了一场“抢盐风波”。  相似文献   

6.
需要巨大资金投入和众多科学家参与的大科研项目是一种大的科研工程,把其称为“大科学”是一种误区,大科学应该是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存在运动演化之道——大道理。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周易大科学、中医中药大科学、汉语言文字大科学、中国哲学大科学。中国哲学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不同,中国是以宇宙大自然为中心,人从属于自然,而西方则以“自我”为中心去考察自然,让大自然从属于“自我”。老子的“三生万物”和庄子的“逾七为化”,是对宇宙大自然整体整合运动演化普遍规律的揭示,是西方任何科学的定律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科学事业大发展需要学习“田忌赛马”的智慧,走出西方“大科学”概念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之后,我国各行各业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行为的发展当中,着重考虑是否科学发展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然想到了教育的发展是否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教育的方式和评价标准是否科学的问题。教育应以人为本,具体说,应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前提。若以学生队伍中的一些“优”生为例,再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便想到了“优”中有忧。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科普法》中是否应删除“伪科学”一词,之所以近来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争论热点,与这一讨论实际上聚焦了我国社会环境良性建设和学术环境良性建设中的诸多重大的冲突因素大有关系。如果“伪科学”问题值得法律关注。那么应当在《刑法》和《教育法》中进行设置。在《科普法》中出现匪夷所思。“伪科学”一词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常见提法。没有准确定义。一些新的科学理论最初也被冠以“伪科学”受到某种势力的打压而难以得到承认和传播。是“科学”还是“伪科学”更是法律所没有能力判断的,因此在法律中删除“伪科学”一词具有合理性。一是并不影响法律对以任何名义恶意欺骗的犯罪进行打击和惩罚;二是保持了法律的纯洁性和理性原则;三是维护了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认识自由、思想自由和科学研究自由。由于科学认识理性尚未在中国完全建立,一方面有些人科学认识理性素质低下。对现代科学成果盲目质疑。幼稚地宣称有“最新重大科学成果”发现;另一方面有些人以打击“伪科学”为名,不自觉地对科学创新活动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资源持错误的虚无化的态度。成为不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只有培养公民的现代哲学认识理性和现代科学认识理性。才能够逐渐消除我国科学创新领域出现的这些低级现象,形成真正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使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相似文献   

9.
边俊峰 《青年教师》2004,(11):55-56
曾经有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名为“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排  相似文献   

10.
“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l记住了!”可见,“做科学”是学习科学的最有效方式,作为科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化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对此做了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为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个主题。在平时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也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教师在不经意间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并已形成了一些僵化的模式。如让学生实验,总是把实验步骤讲得详细清楚;让学生汇报,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一些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草革收场……这些人为的限制虽然使学生做出或说出了教师所需要的结果,但却严重地限制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很难焕发出活力。只有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陈建 《物理教师》2002,23(9):39-41
1 引言科学的核心是探究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 ,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美国 1 996年初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科学课程标准 ,其核心是科学探究 .英国、日本、新西兰等国 ,科学探究也都成为科学课程的核心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科学 (7~ 9年级 )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总目标”中 ,提出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目标”中更是将“科学探究”列在首位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尽管学生是使用探…  相似文献   

13.
边俊峰 《师道》2005,(8):17-18
曾经有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名为“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美国学生最尊敬的人物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日本学生最尊敬的人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板本龙马(日本维新志士),中国学生却没有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前10名。  相似文献   

14.
这几天,超市货柜上堆满了盐,让人根本无法联想到前些日子在这里有过一场“浩劫”——一场抢盐的浩劫.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07,(1A):48-49
尽管实行联邦制的澳大利亚各州和行政区的科学教育并不相同,但其科学课程件都有共同的特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主义与人主义并重,“化脱盲”与“科学脱盲”并重。除了对“科学”“技能”有特定的要求外,对“价值观和态度”也有专门的论述,并规定了每一学习阶段学生要达到的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周中亮 《学周刊C版》2014,(2):206-206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出现了漠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实现“中国梦”.建设“好教育”,让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让学校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成为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教育在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后,步入了“学生本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科学教育又出现了培养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这一概念是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等为一体的复合概念,它已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8.
孟荷  孟荷  孟荷 《山东教育》2004,(5):69-70
最近,我班有一幼儿带来一个手转塑料陀螺,引起了很多幼儿的好奇,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玩。在玩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发出疑问:“为什么我转得慢,你转得快?”“我怎么转不起来呢?”“呀,转快了,陀螺上的四个角变成一个圆啦!”……为了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生成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扩大人类的认知空间,哲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艺术培养人的联想和想象力。将作文教学与科学、哲学、艺术三者有机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思”、“感”多方面的发展,建立对学生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的作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必要性分析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客观审视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一些实际情况值得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