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而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加强体验,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本文从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学生的参与等几方面,谈了一些激活品德与社会课的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试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阐述校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根据自身特点,挖掘教师的能力资源;关注教学过程,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王海涛 《教师》2012,(19):90-9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教室内进行口头说教,而应联系社会与家庭,并以此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所以,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社会”或“品德与生活”课时.要实施开放教学,把教学带人现实生活中。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门开放性学科,品德与社会(生活)题目的命制应当也是开放的,在开放题上面着手,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认识。本文中,笔者分析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开放题命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生活)开放题的命制,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针对性作用,将这个原理引入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其寓意同样令人深思。《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6.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品德培养和评价的复杂性和环境复杂与过去操作的种种失误使学生品德评价困难重重。本文在分析学生品德评价的四大困境:品德标准模糊、品德评价的定位误区、品德评价的方法单一、多元环境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学生品德发展目标体系、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重视德育,积极改革、正视评价的作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8.
学生品德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品德培养和评价的复杂性和环境复杂与过去操作的种种失误使学生品德评价困难重重.本文在分析学生品德评价的四大困境:品德标准模糊、品德评价的定位误区、品德评价的方法单一、多元环境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合理的学生品德发展目标体系、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重视德育,积极改革、正视评价的作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群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如何彻底改变没有活力的课堂,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开放、互动的活动中观察、实践、探索、感悟,从而迭到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学习素材、借助综合活动、开放实践渠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的参与深度,拓展学生的参与广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深度渗透,生本教育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在从传统到开放的教学转型中,亟待注入生本教育理念。本文拟从促进学生参与共享、优化学生道德感悟、丰富学生自主体验和增强学生学习自信等角度,对如何构建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3.
开放社会与多元文化对学生品德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品德建构新的理念是什么?新的方式又在哪里?本文以学校如何建构学生的品德,着重论述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强调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本身来实现,所以笔者提出在教学中首先要开放课堂,让孩子走进生活。同时更要立足课堂,再现生活;课后延伸课堂,让孩子直面生活,使学生在这门新兴学科中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5.
张丽 《文教资料》2011,(21):130-131
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运用民主而开放的教学方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陆文奇 《中国教师》2014,(23):40-4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指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鲜活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才  相似文献   

17.
品德教学来自生活,生活不能没有品德,在我们周边处处蕴藏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品德题材,发现与品德教学相吻合的学生生活切入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林琦琼 《考试周刊》2014,(3):118-118
文章以课例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体现"生本教育"的新课程观,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与家庭、社会结合,遵循主体参与的活动原则,采取自主开放的教学策略,构建自主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相似文献   

19.
“开放型教学”是与“封闭型教学”相对应的。封闭型的品德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模式上,而开放型品德教学是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相似文献   

20.
邓永鸿 《教师》2010,(19):83-84
自开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验以来,我们以校训“博学、明理、厚德、求真”为指导,深入开展“开放品德课程.进行明理教育”的实验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实施策略是:以构建宽松的课堂环境.培养乐于学习的学生为实验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