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预述,余华小说叙事的一种策略陈基文所谓预述(flash—forward),指的是先于“原本”应该发生的时刻的叙述。余华在他的小说实验中大量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他不仅在叙述修辞手法上而且甚至在作品的整个篇章结构上都运用了这种叙述形式。从而使他那些充满着...  相似文献   

2.
甘浩  李群 《天中学刊》2002,17(4):60-62
余华在90年代以流畅的故事叙述、人道主义的文学主题标示其创作背离了他在80年代后期的先锋实验,一度被人们认为他在90年代丧失了先锋性。潜心研究余华此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余华貌似回归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实质是以此介入当下文化语境,重新捕获读者的认同,利用大众趣味巧妙地传达其对现实的批判性认识,其小说的艺术形式依然承继了他前期的先锋探索。  相似文献   

3.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锋小说作家中,余华是一位对传统最具颠覆性的作家。他的小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体现在他探索小说叙事技巧的形式上。文章试图从叙述学意义上探讨其叙事艺术的四种组织行式——制造重复、设置循环、巧设并置链和变换视角,以及此四种形式在文体上的创新,以期看出其在叙事艺术上的美学趣味。  相似文献   

4.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2,17(6):59-61
余华90年代风格的转变是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结果。在90年代的作品中,余华放弃了先锋的冷酷与无情,但保持了叙述的克制与冷静;他抓住了人们对情感的推崇,又没有忽视“衰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传统;他让温情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默默的显现,这显然又将其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完成了又一个自我超越。这是余华90年代创作更具艺术魅力的终极原因,也是其90年代创作较之80年代创作的高明之处。这些都表明余华在创作之路上从未停止探索,而是始终处于自我不断超越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叙述风格上,海明威的小说《白象似的群山》和余华的小说《爱情故事》各具特色,前者善于客观化的勾勒和留白,而后者则擅长主观化的夸张和铺排。然而,二者在情感效果的呈现上却殊途同归:均以不可靠叙述表达了对人物思想和行为的评判。两部作品也有其明显的共同点:一是不可靠叙述手法的运用,二是爱情与责任题材的选取。余华对海明威的创造性借鉴,既是他自我风格确立的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向海明威的一次反向致敬。  相似文献   

6.
祁敏 《文教资料》2008,(27):13-15
作为一位先锋作家,余华在现代叙述上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使他建立起了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余华认为能够贯穿作家一生写作的只能是语言的方式和叙述风格.他将小说创作的现代叙述弥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叙述中生成文体,用感受的方式去表现细部的丰满,在词语的前进过程中开始获得独立的力量.这种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让余华散文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散文文体和散文语言.  相似文献   

7.
余华是中国文坛八十年代先锋派作家群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在他转型期前的作品中,他对暴力的叙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尝试着重从暴力与仪式、暴力与历史、暴力与刑罚、暴力与死亡、暴力与权力机制间关系五个方面对余华转型期前作品中的暴力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余华小说的先锋意义及其精神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华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先锋试验性。他在小说的叙事模式上所进行的大胆变革,颠覆了传统小说对生活的认知方式,开拓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同时,余华的小说有着独到的精神内涵,即审视人性之恶,展现人生苦难。  相似文献   

9.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余华在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他对文学怀有极大的热情,文学观也非常独特,他特别关注人类的生存与死亡问题,并在小说中做了很多这两方面的叙述,因此,他所创作的小说总是风格迥异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解读,考察其中的生存困境与人性悲剧,由此探索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余华八十年代的“实验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他的独特贡献,井批判他九十年代的艺术转向。  相似文献   

13.
作家声音     
正余华称文学源自叙述的力量上海文艺出版社日前推出余华最新杂文集《米兰讲座》,该书集结了他至今未曾出版的精彩随笔,包含其近年来对文学、生活和世界的洞见。余华在书中写道:"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文学里有一种东西我是知道的,就是文学来自叙述,而叙述的力量是什么,我恰好知道一些,我就说说什么是叙述的力量。"余华举了西班牙作家哈维尔·马里亚斯的小说《如此苍白的心》中一个有关自杀的细节,还举了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一本书中关于受伤的人的细节,以  相似文献   

14.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余华是一位对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家。当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余华小说中的循环圈时,似乎将他小说中的另一片风景遗忘了。这就是余华小说在空间形式上的并置链。本文试图从叙述学意义上探讨其并置链空间的三种组织形式———相同事件并置,相异事件并置,相互否定、缠绕事件的并置,以及此三种形式在文体上的创新。最后,就这种空间结构模式,作本质意义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被受争议的《兄弟》是余华首部长篇小说,擅长冷漠叙事和对暴力有特殊爱好的余华一如既往地运用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露现实的残酷与黑暗。本文结合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从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手段对《兄弟》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剖析作品的艺术及余华的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余华的长篇小说看其创作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余华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容上,他改变了以往那种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不再沉迷于暴力和死亡,而用悲悯的眼光注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发掘出他们身上具有的人性魅力。他抛弃了先锋小说贵族化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向传统艺术回归。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余华的创作两度引起世人瞩目,从八十年代后期冷漠残酷的《现实一种》,到九十年代中期温情脉脉的《活着》,前后期创作网络迥变,对此批评界褒贬不一。很多论者在指责余华后期作品主题陈旧和叙事回归传统时,往往忽略了其在叙述声音、叙述结构、叙述语言等方面对先锋叙事的继承和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本独特的审美内涵,这无论对作者还是对世纪末的中国文坛都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代文坛杰出的作家余华不同阶段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叙述声音和形象,这体现了作家强烈的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意识及无以伦比的探索姿态。从早期的先锋叙述,到先锋向写实的过渡,继而是写实叙事,余华的每一步探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为例,分析余华作品从先锋叙述到写实叙事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