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对戴震《毛诗补传》中文献整理的三种方法——注音、训诂、校勘进行梳理:首先,《毛诗补传》通过注音来表明经文押韵的方法,有直接表明与间接表明两种;它有时又能根据押韵规律来校勘经文。其次,《毛诗补传》训诂特点主要为:注重因声求义、反对缘词生训、点明行文规律。再次,《毛诗补传》校勘内容包括校衍、脱、误、异、错位等,使用校法多样,校法有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两种。  相似文献   

2.
唐亮 《家教指南》2023,(6):104-113
清代是校雠学的鼎盛时期,陈奂所著《诗毛氏传疏》是清儒研治《毛诗》的集大成之作,对《毛诗》特别是《毛传》的校勘成果丰硕,可据出土文献验证其校勘的合理性。敦煌《毛诗》写卷可以佐证陈奂在删汰衍文、辨正古今字、校理错乱等方面的成果,判定其部分疏失,而陈奂的校勘亦可助益敦煌写卷的整理与校订。  相似文献   

3.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于经书博采众本,但经过校勘发现,其校勘所用《史记》并非善本,所举异文的准确性不高。阮校据误本《史记》,纠正经书,因此多有讹误。比如阮校出经、传作某,云《史记》此处有异文,但今检日本所藏古本《史记》恰与经、传相合,再加上他校资料,足以证明阮校所引《史记》有误。又如阮校所出经、传作某,云《史记》同,但日本所藏古本《史记》及他校资料此处却存在异文。故参稽《史记》众本及其他古籍,以作订补。  相似文献   

4.
顾广圻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校勘学家,其所著《思适斋书跋》反映其校勘理论和校勘成就。顾广圻提出以"不校校之"来校正文献错讹,刊正其脱误倒衍,保持古籍其本来面目。这一方法贯穿其校勘过程之中,并且顾氏重视版本源流比较、广泛搜集相关文献以及文字音韵辨析,因而在文献校勘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为考据学者所推重。  相似文献   

5.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是专门讲述考据学的篇章。在该篇中,颜氏运用本校、对校、他校、理校和综合校等方法,对所见到的古书中的讹误进行了一一校勘。在校勘过程中,颜氏单独利用一种校勘方法的情况较少,而利用理校和综合校的方法较多。由于较多地利用理校方法进行校勘,所以在校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6.
今传《蒙古字韵》系清代写本,讹误甚多。照那斯图、杨耐思及花登正宏等人已有校勘。唯其依据为《古今韵会举要》,失校、误校难免。作者发现,《蒙古字韵》实为《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之改并重编,其单字几乎全录自《新刊韵略》,以《平水韵》为据,势如破竹,可较全面地查清其单字讹误。本文录出的只是怍者校勘补遗的一半。  相似文献   

7.
阮元的校勘学和编纂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阮元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其中包括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和编纂《经籍纂诂》、《畴人传》等内容,阮元在校勘古籍与编纂学上均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9.
一、校勘的起源和任务校勘书籍,起源很早。《国语·鲁语下》记载鲁大夫闵马父对景伯的话:“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以《那》为首”。后来汉代经学家郑玄作《诗谱》时,也用了这几句话。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道:言校者,宋之礼乐虽则亡散,犹有此诗之本。考父恐其舛缪,故就太师校之也。正考父是周末宋国大夫,即孔子的七世祖。他那时便进行过校对《商颂》的工作,这便是我国历史上从事校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玉台新咏》卷九所始载的司马相如《琴歌》二首并序,历代流传,异文渐多。明清以来的引录、校勘,尤其是逯钦立先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辑校,问题亦复不少。故作此校补,以向学术界同行请教。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校和理校等方法校读《盐铁论》,发现衍文、讹误及校勘可商者11则,试加以讨论,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以其丰富的语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逐渐成为学术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从事《三国志》的整理研究.通假字是绕不过的路障。不明通假往往造成误删、误改、误点、误译、误点复误译、滥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现象启示我们,通假字研究与古籍整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假字是古籍整理中值得花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衬词是民歌构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结构要素之一,在巢湖民歌中衬词的运用比较普遍。民歌衬词反映出巢湖人的日常语言习惯,同样也是歌唱艺术在生活中的一种具体反映和表现。歌曲演唱中衬词的不同含义,彰显出巢湖的地域风情,有助于巢湖民歌的演唱方法更加多变。民歌衬词的独特内涵,决定了作曲者和演唱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歌唱技巧和审美价值。对巢湖民歌衬词的功能以及运用的研究,有助于对巢湖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创作方法的了解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秀山花灯融歌唱与舞蹈为一体,在演唱上使用当地方言,词曲结合贴切,唱词琅琅上口;多数歌曲篇幅短小,用材简练,节奏明快活泼,曲调富有动感,生气贯注,构成了独特的秀山花灯音乐的风格和情韵。其中有不少抒情歌曲,旋律优美,悦耳动听,别具一格。具体表现为:上下句音乐结构形式、一曲多词、同宗民歌的旋律变化手法、衬腔特点等。  相似文献   

15.
从语用学角度对某些歌词文本认知困惑作语用透视,认为困惑缘自歌词语言陌生化和受话者文化忽略.事实上,正是语言陌生化使歌词文本给人以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学角度对某些歌词文本认知困惑作语用透视,认为困惑缘自歌词语言陌生化和受话者的文化忽略.事实上,正是语言陌生化使歌词文本给人以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土族情歌与少年(花儿)是土族野曲中的主要曲目和组成部分,从歌词的结构上看,情歌的歌词和少年的歌词属两种不同格律的歌词形式,情歌是纯粹的土族语歌曲,而少年是用汉语叙唱的歌种.在音乐风格诸如旋法、调式、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和现代少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表现手法上的下滑音行腔以及华彩型节奏与长音连在一起的运用现象,都是少年曲调中普遍的处理手段.本文主要从歌词及旋律特征上对土族情歌与少年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8.
《九歌》是一组具有国家祀典性质的祭歌,用于大型、重要的祭祀活动。《楚辞》中《九歌》的歌辞与宫廷一般的《九歌》之辞不同,是屈原于沅湘南郢之城邑为当地贵族及部落首领或酋长、土王们祭祀时改写或创作的歌辞,而绝非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民歌”或民间祭祀之辞。  相似文献   

19.
浅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艺术是语言和音乐有机结合的艺术 ,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特有规律 ,做到正确的咬字与吐字。因此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 ,通过咬字准确 ,吐字清晰自然 ,富有感情色彩 ,达到字正腔圆 ,使之能更好、更完美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0.
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诗创作的繁荣。歌诗的发展与教坊曲息息相关,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发展。歌诗提高了教坊曲的艺术品位,教坊曲刺激了歌诗和诗歌的创作,从而共同推进唐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