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关于"教学对话",《语文》实验稿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2011年版课标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了"教科书编  相似文献   

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修订稿与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个"对话"首先应该是教师和编者之间的对话,然后才是师生间、生生间、  相似文献   

5.
朱瑛 《小学语文》2012,(6):17-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涉及“教学对话”。实验版课标阐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版新课标表述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比照两个版本的课标,2011版加入了“教科书编者”一词。对教材而言,“教科书编者”直接关联着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变动可以理解为课程设计者对教材教学价值的重视,认为在文本解读中,既要考虑到文本的原始价值,也要关注到课文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科书编者”首次走上阅读教学的对话席,成为阅读教学多重对话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要做好阅读教学中的这一核心过程,学生需要"且读且思且感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需要通过"边导边引边点拨",来助力学生、文本之间的这一核心对话过程.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版相比,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加入了“教科书编者”这一维度,就是确立和凸显“教科书编者”的地位和作用。“教科书编者”不是可有可无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修订版增加了“教科书编者”这一角度,彰显了编者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没有深入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过分注重张扬个性,以致在教学过程中架空教材、脱离文本的现象时...  相似文献   

10.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一定要弄清文本意义和编者意图,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那么,怎样在实践中与编者进行很好地对话,做编者“知音”呢?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比一下实验版课标,细心的老师们发现,新课程标准加进了“教科书编者”一词。这个小小的变化,提醒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既要关注到文本作者本身的意图,还要合理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馨 《山东教育》2013,(10):27-2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不是阅读者对文本的被动接受,而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起与文本,包括编者对话的桥梁。根据我们对阅读教学的思考与研究,搭建这样的“桥梁”,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14.
苏娟 《广西教育》2014,(45):79-79
正2011年,国家课程改革委会员推出《课程标准》的"修改稿"。比较之前的实验稿,修改稿在"阅读教学的对话"中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增加了"编者"这一角色,将阅读教学定位为"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成为教学的又一重点和突破点。一、与编者对话——让教学定位更明确除了《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发展需求,编者的意图也应成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笔者认为,有效开展课内拓展阅读是提升"四者"对话质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基于文本展开的不同形式的对话。它是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关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开始。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文本的读者,与文本的对  相似文献   

17.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教科书编者"一词,提醒教师解读教材时不可忽视编者的意图。我们怎样正确把握编者意图呢?经过解读课后练习题,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者依据文本相关特点而设计的能够体现三维目标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思考题。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瞄准课程三维目标,立足课文阅读具体目标,引导学生以课后思考题为凭借,进行对话,切实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一、凭借课后思考题,引导自主探究课文《燕子》课后有四道习题:1.课文写得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也反复强调多层次的"交流",从"乐于与人交流"(第一学段),到"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第三学段),不仅凸显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对话",也强化了"多重对话"的实践价值。因此,构建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多重对话"的阅读情境,乃是实施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践行这种理念,有效开展"多重对话"呢?  相似文献   

2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生本对话"作为其中之一,怎样才能使其更加有效呢?从"莫让对话流于形式,莫让对话偏离中心,莫让对话脱离实质"三方面探析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