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大众文化批判的新纪元,其中收录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集中体现了二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与"大众文化"不同,"文化工业"是对现代大众文化形式负面特征的描写,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品。"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恰以"大众"、"欺骗"、"启蒙"三个关键词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同一性、蒙蔽性和启蒙性,这在当代中国文化现象中仍有投射,颇具启示意义。然而,精英主义立场和悲观主义论调也构成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应予理性、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性和现代感觉 ,影响着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从表层看 ,大众文化是以商品性、技术性、大众性面貌出现的文化 ;从深层看 ,是大众对日常生活的现代感觉。在本土化的语境中 ,大众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但又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罗鑫 《湘南学院学报》2016,(4):42-45,52
大众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显学,然而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对大众文化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而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则对大众文化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本文依据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尤其是菲斯克对伯明翰文化研究的阐发,认为大众文化并非是大众盲目接受和消费统治阶层施予的文化工业产品所形成的,而是在对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过程中不断对统治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和审美价值进行"抵抗"和消融所创造出来一种符合大众日常生活语境和自身利益需求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是由现代传媒技术支撑的、服从于文化制造商的利润考虑的文化形态。一般大众仅仅是被动的受体,大众基于日常生活也对大众文化的虚构产生怀疑和反抗。互联网使大众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与现代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广告、网络结合起来,既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牛活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殊的表现方式.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不断地刺激着大众的消费心理,使得大众文化具有了快捷性."大众文化不但能把坚硬难嚼的学术苦果变成可口精美的快餐,同时,还能把种种文化泡沫调制成色香味俱伞的‘佳肴'.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已发展成为大众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向国家意识形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探寻国家意识形态向大众文化转化的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应对挑战的策略。大众文化中客观存在的民族心理和大众快乐政治学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化及其社会整合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已成为大众的“第二自然“,它满足了大众的生理需要和心理欲望,使大众从中获得了幸福与快乐.但大众文化又使大众满足于现状,逐步丧失自身的主体性和个别性,从而出现了大众的“异化“现象.本文着重阐述现代社会中大众的同化、物化和退化三种异化现象,对大众文化作一些善意的批判,希望对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分析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它是一种以消费、消遣为基本特征 ,以现代传媒为手段 ,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由于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现代化进程而发展的 ,所以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大众文化具有其鲜明的总体特征 :首先 ,大众文化所表现的文化艺术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的事情 ,而进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 ,并且大众也开始参与文化的生产消费 ,使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其次 ,大众文化“既不满足于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  相似文献   

11.
认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的基础,要先了解大众文化产品所遵循的商业原则即"生产-流通-消费"这一商业机制,大众文化心理通过此机制得以生产和散播。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心理症象具有国情的特殊性,其形成与内外因素有关,内部因素是其发生前主流意识形态对感性压抑的过度失衡结构必然导致的心理反弹,外部因素是国内经济转型带来的自由空间。这内外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心理症象具有合理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其发生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和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义和团运动的"仇教"、"反洋"意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能抗拒和抵制;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留恋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恐惧的文化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反对一切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思想文化。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同时也导致了二千多年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民族心理防线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品生产选择的社会关联与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品的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建构,在文化产品服务对象差异的基点上所进行的"高雅"与"通俗"的区分,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一个产物,它所履行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把两个具有形式对立的要素整合进总体性的经济生活之中。在文化产品生产的社会约束基点上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化产品既是商业化的文化存在,又是真实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众文化成因及其双重效应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人类的世俗性需求、后现代思潮、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等诸多因素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普及,缓和了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同时也导致了人类感性欲望的放纵、逃避现实的心理以及文化价值的危机。当代大众文化的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学的发展线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学以理解人类心理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为起点,突出了文化脉络、社会生活、历史背景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文化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文化转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科学心理学关注文化问题的必然结果。文化心理学的发展,体现了心理学中文化的重要性,也体现出继续探讨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是近年来颇有影响也颇具争议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各种力量斗争、发言的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及延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作为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广义的文学文本,《百家讲坛》栏目充分反射出当代中国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与融合、普通百姓对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性:狂欢化。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而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承担者和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自居的精英文化,已经或正在失却社会导师和中心话语的位置,退守到了边缘地带,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互相制约的关系。一种健康的多元文化格局应是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合而成。  相似文献   

19.
《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工业"为其核心概念,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促使了总体性社会的形成,从而彰显了《启蒙辩证法》大众文化批判的独特意蕴。大众文化批判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完成了意识形态化,并呈现出多种功能,造成了人的全面异化。囿于精英主义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对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从语言与化的关系角度入手,列举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钱”代语,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反映出语言与社会化心理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重义轻利”价值观影响下的“钱”代语,反映传统委婉,含蓄等心理特征的“钱”代语,以及在特殊行业,场使用的“钱”代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