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本第13页插图《但丁及其神曲》,但《神曲》在此图中的面貌太模糊了,应在本页加注释“参见彩图2”,从而使彩图的效果得以发挥出来。未注“参见”$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79页注释“参见彩图23”。彩图为“柏林的象征———勃兰登堡门”。因而,本页的插图“柏林墙”就没有什么参照价值,显得多余了。可不要“柏林墙”插图$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3.
课本第44页《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形势图》中的“英埃苏丹”,应改为“英属苏丹”。英“埃”苏丹应为英“属”苏丹$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22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图中的“俄国(1922年后为苏联)”应改为“苏俄(1922年后为苏联)”。“俄国”应为“苏俄”$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81页《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一目中的“战后初期,亚洲、非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非洲”二字显然多余。蛇足“非洲”$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赵志波$山东省招远市第三中学@于忠元$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10页《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图存在问题:巴西属于葡萄牙的殖民地,而虚点仅打在巴西沿海岸一带,地理范围恐怕不太准确。关于《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图$江苏省泰州市白马桥中学@朱德平$河南省舞阳县第一中学@张新立$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禚照海$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张彩虹$山东省桓台二中@崔亦长  相似文献   

7.
课本第25页:《英国内战形势》图中的时间写法错误。分析:图中把马斯顿荒原战役的时间标为447(按:编者检对,仅见有“4”),把纳西比战役的时间标为“456”,这种标法明显不科学。建议:将447改为16447,将456改为16456。课本第25页:《英国内战形势》图中图示“×”表示“战役地点和年月”,而图中马斯顿荒原下有“×”但没有标明年月,应标上1644年7月。《英国内战形势》图的缺失$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24页指出: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同时又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其实,这个原则美国早在1899年就提出来了。因此,应把“提出”改为“重申”二字(《教学参考书》上也指出:《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提出”应为“重申”$广东省新会市第三中学@邹泽恩  相似文献   

9.
课本第七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提要部分与正文内容不统一。第126页提要:“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国民素质。”到了第133页正文中又表述为“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素质”。其实,用“国民素质”更严密。应统一用“国民素质”$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赵志波$山东省招远市第三中学@于忠元  相似文献   

10.
课本第 64页《清军收复新疆》图中的“巴勒喀什湖” ,当时称“巴勒喀什池” ,现叫“巴尔喀什湖” ,同图中阿克苏与吐鲁番之间“库页”应为“库车”。“池”而非“湖”,库“车”而非库“页”$江苏省灌南县五队中学@苏金荣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6页:“出现了像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日本的抢米运动。”我认为这句话应删去,因其与本节题目《战后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不符。它们超出了“欧洲”范围,也不能算是“革命”运动。“欧洲”?“革命”?$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江苏省如皋中学@范从华  相似文献   

12.
课本第 13页“《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中的“额尔古纳河”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 ,当时称“额尔古讷河”。应标为“额尔古讷河”并注今名。同样“爱珲”可标为“瑷珲”。与上类似 ,课本第 5 2页《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中的“台南”应为“台湾”。“纳”由“讷”而来,“台南”应为“台湾”$江苏省灌南县五队中学@苏金荣  相似文献   

13.
课本第130页框中黑体字“《杂说》”之“杂”应为“马”。是“《马说》”$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159页:“第三,海外贸易的发展,……在泉州附近至今存有港口,船坞迹遗……。”在这里“迹遗”应为“遗迹”。“迹遗”二字误倒$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林业局三中@王瑞英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115页《西方殖民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一图中,英控制区未包括阿富汗;但在《世界近代现代史地图册》上册第16页中,阿富汗却是英国控制区;在课本第114页又是“英国控制了阿富汗”。费解的“控制区”阿富汗$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37页《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侵略》图中,图例用竖线表示“1858年英国控制下的地区”说法欠妥。该句的意思是1858年英国在印度已控制的地区,当然要包括1753~1775年英国侵占的地区和1775~1858年英国侵占的地区。而图中仅标了缅甸沿海一带。所以图示中应这样说:竖线表示1858年英国开始控制的地区。(该图打了号《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侵略(至1858年)》图中,1858年“英国控制下的地区”图例是“   ”,而英国控制下的缅甸却只在其沿海标有竖线。关于《英国对印度和缅甸的侵略》图$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叶德季$山东省青州市第六中学@张彦…  相似文献   

17.
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分子①分子很小,但真实存在①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教案@杜蓉$湖北宜昌市第三中学!443100  相似文献   

18.
重复     
课本第119页注释②:“1993年12月,格鲁吉亚正式加入‘独联体’,成为它的第12个成员国。”与第120页插图《独立国家联合体》中的“1993年12月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互相重复。重复$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张金勇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61页:“胡罗卜”,应为“胡萝卜”。“萝”非“罗”$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71页:《1815年的欧洲》图中的“荷兰”错了。分析:根据维也纳会议的“最后总决议”,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由荷兰国王进行统治。因此,1815年该地的国名已不是“荷兰”,而是荷兰和比利时合并后成立的“尼德兰王国”。建议:将图中“荷兰”改为“尼德兰王国”。“荷兰”应为“尼德兰王国”$北京市首都医大附中@张江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